时间:2014-04-21 来源:紫砂之家
蜀山苍翠,蠡河悠悠,一条长长的、悠闲地、被岁月浸蚀的明清老街,尘封了宜兴人太多的往事,见证了这座文化名城的千古风情。被神秘笼罩的黄龙山,深藏“富贵”,遍地泥土“黄金甲”,五彩斑斓的紫砂土,膏脂丰润,富甲一方,阳羡溪头独占地理而惊艳天下。
万物相生,神龙吐焰,陶都薪薪相传的窑火,冶炼了江南不朽的紫砂文明。在这条陶艺长河中,有一串长长的、令人肃然起敬的英名:金沙僧、供春、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顾景舟等陶艺巨匠,他们把紫砂工艺推向极致,开宗立派,器若钟鼎,光灿灿在长天上画出了一道绚丽的彩虹,彪炳春秋,紫砂文脉代代传承。
紫砂艺术从历史深处走来,独特的“打围身桶、镶接泥片”制壶工艺,属典型的手工技艺,陶器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这份厚重的民族文化遗产,闪烁着鼎山人智慧的光芒。为“紫砂而生”的顾景舟,作为近代紫砂符号,他做壶、带徒、教研、鉴赏、著书立说、宣传紫砂无不呕心沥血,光照后人,他用技艺、学识、素养、品格铸就了一代宗师的丰功伟绩,高居“百代壶翁”之尊。在当代紫砂界中,顾门麾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骄傲与自豪中,名师的压力同样激励着他们前进的脚步,继承创新,不敢有丝毫懈怠,人才济济,竞显风流,顾氏流派对紫砂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顾老做人、做事、做壶不流世俗、敢于直言、孤芳自赏、严谨致美的大家风范,曼唏传人心心相印,温故知新,成就了多位名家的辉煌人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这是一个荟萃的团队。当人们用挑剔的眼光,在众弟子中寻找顾老的风骨和神韵时,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葛陶中默默的身影。这是一位入门时间较晚,跟随时间最长,得大师真传的年轻高徒,从扫地端茶,捶泥炼泥开始学起,侍师如父,敬重兄长,老师的严厉苛刻,使他一步一个脚印,做壶功夫,得道开悟,自然天成,作为优秀的传承人,爱壶人由衷的信任他,做壶人真实的敬佩他,其口碑在业界的得到广泛赞许,他是无可争议的蜀山高手,紫砂界正牌的制壶名家。
当我深入陶都蜀山,如约走进葛陶中先生宅第,心生无限的喜悦,院中花木石泉别有景致,客厅挂的几幅写意书画,山水秋远,茶熟菊开,空谷幽兰,彰显出主人的文雅与志趣,来访者都赞口不绝;工作室整洁而充满故事,展柜里各式各样精美的紫砂作品,造型之美,工艺之精,让人眼前猛然一亮,访谈还未开始,早已心悦诚服。葛先生的亲和与儒雅、夫人李慧芳老师的热情爽朗,顿感似曾相识,柔风拂面,使惊喜中又平添了几分轻松愉快。作为出类拔萃的传承者,陶中先生对紫砂艺术的理解,准确的架构造形,像工艺品一样精美的制壶工具,已经感到了耳闻真实不虚,面对眼前的精美艺术,人们只有折服和赞美。对先生做人做壶高人一等的竞相传颂,眼见为实,绝不是随意编造的“神话”。
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深蕴国粹内涵,同茶文化一道,沁入中国人复杂而简单的情感之中,挥之不去。情感来自文化的认同,来自千年真善美的感染,来自内心的真诚交流,来自种族血脉的传承,陶中先生正是凭着中国文化深深的爱,对艺术文明的膜拜虔诚,对前辈师长由衷的敬重,作为顾老的关门弟子,十八年贴身侍奉追随,在顾老严厉呵护,口授身教,细心指导下,开始了启迪智慧,苦练修行,三十多年矢志不移一路走来,坐住冷板凳,练就扎实的制壶功夫,和为数不多的同道,执着的、倔强的坚守着“全手工”这方紫砂文化净土,传承着先人留下的这份珍贵的遗产。陶中先生制作的鼎盛壶、掇只壶、恒圆壶、莲花僧帽壶、六方云棕壶、螭龙壶、九头提壁壶等紫砂艺术作品,以恩师的严谨规矩,刻画自己的内心方圆,构建着自己“清净”的美学思想。六方云棕壶规矩到位,螭龙壶俊秀洒脱,九头提壁壶气度传神,掇只壶尺度毫厘不差。每一把壶,无不准确体现着紫砂光器的圆、稳、匀、正,点线面过渡自然,舒展流畅,精美绝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葛先生他用坚实的脚步走出了一条令人羡慕,却难于企及的艺术之路。打泥条节奏分明,不多不少扳板奏效;拍身桶声声清脆,上百次的拍打一气呵成;上底片、开口、装嘴把、上明针、做壶盖、推墙刮底、到最后打印成型,约上百个制壶环节,成竹在胸,眼到手到,干净利索,各部位分寸虚实恰到好处,气韵生动。观其做壶如观书家作画,铺纸、提笔、沾墨,意动情生,既而走笔,动之以旋,润之以转,瞬间精神灿然跃然纸上。紫砂与书画同根同源,做壶者的境界莫不如此?壶是艺术品,工具是艺术品,制作的过程也是一种艺术。创作一把得意之作,作者都会如饮泔醴,淋漓酣畅。作为当代制壶精英,中生代实力派的代表,陶中先生对顾老的做壶要“拿得住”的教诲,已是心领神会,传承有佳,壶精器美,以“纯手工”个性鲜明的艺术特色,稳立艺坛,声誉远播,成就着一名真正紫砂人的艺术人生。
紫砂艺术款款六百年,故人渐行渐远,紫砂的魅力却久经不衰,时逢盛世,更是如日中天。当人们真正从社会和谐、传统文化、民族艺术、资源稀缺的高度,开始关注、整理、研究、保护、传承紫砂艺术这份遗产时,对先人创造的“打围身桶,镶接泥片”制壶工艺,更加感到了它的珍贵与神奇,这份独门绝技,不仅是用作生计,更是陶都人文明的物化,是丁山人的资本与骄傲。如今,面对浮躁、物欲和繁荣,陶中先生能耐住寂寞,埋头事壶,做功扎实,不图虚名,用虔诚的心灵守望着“阳春白雪”,心胸坦荡,佳作跌出,婉如优美的奥运之歌,旷远天籁之音,动人而悠扬,一人领唱,万众和声。人们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对世间的一切美好,都会由衷的敬佩和赞美。
时代需要艺术的滋润,文化的涵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陶中先生坚守正统,承宗念祖,崇师铭训,不仅用技艺和境界,更用自己良知与品德,完善着自己的艺术人生,续写着顾老未了的遗愿。先生正值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依然如故,低调做人,严谨做事,不求名分,不凑热闹,远离尘嚣,埋头做事,在洒脱静雅之中,磊落而坦然,始终坚信用功夫说话,让作品鲜活的艺术生命说话,尽心竭力把“全手工”技艺弘扬光大,不管春秋冬夏,求得壶艺至善至美,永攀艺术高峰。他的立世品行,严谨作风与艺术成就,得到了徐秀棠大师、汪寅仙大师、毛国强大师等多位名家的高度赞扬。陶中先生在紫砂艺术上,所独有的“纯粹”与“精美”,已经成为陶都名片上的一种特殊标记,无愧先辈,无愧后人,无愧当代。面对来访者,他曾经动情地说:顾老是我的恩师,不管是艺术还是做人,他对我的影响已经无法改变,他那“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我永远的追求。在我从艺的道路上,沈巨华老师的启蒙,众位师兄的帮助,同样是我的精神财富。紫砂是我们的国宝,把手工制壶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作为紫砂人应该尽责,我问心无愧。
陶中先生似乎不太喜欢言谈,但是一旦触及紫砂话题,尤其是谈起做壶工艺,就会判若两人,情绪激动,兴致大发,语速和思维异常敏捷,说起紫砂如数家珍,有问必答,已经感到紫砂艺术在他的精神家园里无处不在,永放光彩。对于每一位探寻者,陶中先生都会真诚相待,当和大家共同分享素朴、中庸、亲和的紫砂之美时,他会感到极大的快乐和满足。成功者的背后,更需要家庭的支撑。这是一对恩爱夫妻,夫人李惠芳老师也是性情中人,一位资深制壶名家,紫砂界的巾帼女英,是葛先生事业的得力助手,夫妻共拜恩师,同案习艺,琴瑟和鸣,多年来共同坚守“全手工”也成了她的从艺准则,李老师心态阳光,豁达开朗,精致漂亮的紫砂作品,收到藏家的欢迎。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共同营造着自己淳朴的家风,以身正、艺正、壶正,妇唱夫随,成为蜀山典型的陶艺之家。
江南宜兴,是文人的梦境,爱壶人的天堂,拥抱陶的世界,亲吻紫砂土的芬芳,紫砂艺术的魅力,是多少人如陶如痴。一把紫砂壶带着吴歌越调的含蓄委婉,天公开陶,塑造了一种素朴而丽质的江南文明。从来佳茗似佳人,紫砂温润如君子,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民族情感,顺天应道,千年传颂。作为紫砂爱好、和紫砂文化的研究者,有幸采访心仪的陶艺名家,现场观摩手工制壶,近距离细细欣赏、轻轻触摸艺术经典。记录大师的从艺之道,歌颂紫砂的工艺之美,宣扬紫砂文明,祈求社会和谐,家庭安康。
紫砂之美,是一种生命之美,是一种亲和之美,他的美早已征服天下文人,引来无数的青睐。每一位紫砂爱好者,自然对陶都充满着深深的情感,走进陶都感受紫砂文化,是内心深处永远存有的一份情愿。那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带着崇敬,带着真诚,再次走进如诗如画的陶都,走进厚重的蜀山深巷,轻轻扣响那座风雅之门,拜访葛陶中先生和李惠芳老师,感受紫砂天地的氛围,目睹陶艺名家的风采,亲眼见识他们打泥制壶的真功夫,倾听他们讲述紫砂和紫砂背后的故事,探索疑惑中的神秘,破解紫砂魅力之源,实现爱壶人那份久违的心愿吧!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