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31 来源:紫砂之家
宜兴紫砂在明代出现了圆形的竹段壶,其代表作为陈仲美的“束竹柴圆壶”。其造型是仿自然界的一束竹柴。刻划精细入微、神态毕肖。清代的圆形竹壶有陈荫千的“双竹提梁壶”、邵大亨的“八卦束竹壶”、杨凤年的“竹段壶”等。至清末民初时期,出现了方形的竹段壶,以范大生的“四方隐角竹顶壶”为其代表作。壶身方中寓圆,为隐角竹节形。饱满圆浑、圆中见方、刚劲有力;底、肩、口、盖呈塔形叠砌,端庄稳重;内凹的筋纹上下贯通,并以此衬托出竹的自然形态;竹枝形壶嘴分三小节,竹枝形壶把分四小节,前后呼应;以桥形竹节为钮,旁生对称的几片竹叶贴于盖面,生动传神、风采独具。制作方形竹壶是有其实物依据的,我国物产丰富,仅竹的品种就有300多种,在华东、华南以及秦岭的南坡都产有“方竹”。竹杆呈钝圆角的四棱形,竹叶微小,每小枝生2~5片,这种方竹与圆竹相比别有一种形态之美,刚柔相济,美在其中。
新中国成立后,有两把方形竹段壶大放异彩。一把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设计创作的“竹简茶具”,由一壶、四杯、四碟组成。“竹简壶”壶身以古代竹简的造型拼接而成。中部以锦带相束,相接处打成蝴蝶结;圆形盖、半环形钮、方底圆足;竹简上刻篆、隶相结合的书体,有银雀山汉墓竹简风韵,内容为《孙膑兵法》局部。四只小杯与壶体的造型相协调,工艺精致、古气奕奕,“竹简茶具”曾荣获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另一把方形竹壶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设计制作的“高风亮节壶”。此壶以墨绿泥调砂制作。黄色砂粒隐现,闪若星辰;壶身为高四方直角形。每一面由四排竹片参差相问结合、镶接成型,节间偶有竹芽生出,孕育着新的生命;四角处的竹片下伸而成为四足,壶身中部以竹枝相束,旁生竹叶,生机勃勃;三竹节形的三弯嘴流畅而劲挺.壶身有上下两个出水孔通向壶嘴;长方形竹节把与壶嘴相呼应,收肩、隆盖、桥形方钮,壶身与各附件搭配合理。整壶挺拔俊朗、气势非凡,台湾的黄正雄先生以高价收藏了“高风亮节壶”视为至宝。1999年,台湾大地震,茗壶玉碎,黄先生痛惜之余,不惜以重金请著名工匠拼合复原,用了430支金钉铆接,紫砂与黄金同辉,可见藏家对此壶的珍惜。
上世纪的60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竹壶中有一个品种为“四方竹段”,很受用户欢迎。“四方竹段”的容水量为380CC,“小四方竹段”的容水量为200CC(韩其楼编著《中国紫砂壶全书》)。因壶形稍扁,容量适中,适宜泡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等,是一款非常实用美观的壶器。“四方竹段壶”的造型特点为方中寓圆,壶身仿方竹根部的竹筒成型,竹节上宽下窄,上部显得疏朗,下部显得紧凑;壶嘴为四节的竹枝。下部的第二节生出一小枝贴至壶面,枝上生出三小叶、一叶芽;环状四方把亦有四节,与壶嘴相协调。四方盖,盖面隆起,四节形小竹枝屈成桥形钮,一小枝贴至盖面,三片竹叶自由伸展。肩部有一道向上凸起的肩线,里外都内凹,既美观舒展,又增加了成型的难度,必须自制称心合手的专门工具,才能把这条肩线做到位。
“四方提梁竹段”是在吸收了“四方竹段”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创作的。其形为用毛竹片弯曲而成的四方形,上下两片镶接而成,上片宽,下片窄;四方壶嘴由两竹节构成,曲中有伸、姿态优雅;圆形嵌盖,三角形桥形钮,钮上端有一竹节把钮一分为二;壶体上部有一道凹进的肩线,肩线往上的壶面伸展出方形提梁,提梁上的竹节,靠壶嘴的一端在下部,另一端在上部,提梁上部的竹节在前端,相互错落,自然而有天趣。提梁的虚空开阔而疏朗,给人以神清气爽的视觉效果:壶面上宽下窄,而在体积上,下部放出0.3厘米,在对比中求节奏感。壶体、提梁等用的是青灰色的段泥.在靠壶嘴的一方用浅黄色的段泥贴了几片竹叶,深浅两色对比鲜明,悦入耳目。从壶的整体效果看,壶体、提梁的方形,钮的三角形,钮孔的圆形,不同图形的组合使人感到生动有趣;另一方面,从底部始双层的壶面与提梁的虚空层层拔高,取得气势开张、比例和谐的效果。
清代著名的文人陈曼生在“云蝠方壶”上刻铭:“外方内清明,吾与尔偕享。曼生。”这壶铭如果刻在方形的竹段壶上也是非常贴切的。竹外刚劲而内中空,虚心有节,其高洁的品质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壶铭中的寓意即是古人所说的“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对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曾多次写成条幅,用以白励,也用以育人。“智欲其圆”,即是为人处世思虑周到,这同壶铭中的“内清明”情同一理。“行欲其方”则是处事要方正、刚正不阿。方形竹段壶以竹喻人,最能体现这些至理。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