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4 来源:紫砂之家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有她的地位;在中华传统民间工艺中,有她的光彩。
多少人宠爱的紫砂从发端于北宋的羊角山古窑址上一路走来,走过风雨,走过暖阳;走过寂寞,走过喧闹,始终没有被冷落于江湖。她以东方特有的形式,融于生活里,创造出诗意的空间、艺术的家园。她所承载的是古老的文明和当代的荣耀。
在陶瓷的天地里拥有自己的浪漫,在茶叶的国度中释放自己的激情,于是,苏东坡就有了“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切宽”的吟唱。在紫砂壶圣地的丁蜀镇,一直让“东坡提梁壶”的故事代代相传。这是宜兴紫砂史上的一个文化驿站,或许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阳关。紫砂壶从此根植于人们的思绪,化作了美妙,变化了幽韵,成为修身正行的载体,传统文化的化身,散发着超乎物外的悟性与智慧。
历史的长风并没有吹灭艺术的窑火,紫砂之光经久明亮。文人、雅士的参与,连清乾隆皇帝也御铭于紫砂壶上,这文与器的统一,茶与壶的交融,孕育了卓绝的灵慧,流淌于紫砂蜿蜒诗情的画廊。于是,就有了对紫砂的赞美: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潇洒如少年,飘逸如仙子……那精妙的“曼生壶”,十八式也好,三十八式也罢,都是制铭名士与制壶名工的合作结晶,实属两美,珠联璧合。
“天人合一”的紫砂壶艺,注重了心境的抒发,说明了当时的风雅之花所处的文化气候和艺术土壤是特别的温和与优良。事实上,文人的参与,才让宜兴紫砂壶艺如百花竞艳。我们所看到的近近远远,所经历的深深浅浅,都得益于故乡芬芳的富贵土,得益于陶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陶艺传承的渊源脉动。
余光中先生在一首《宜兴茶壶》的诗中写道:“壶身在我的掌中转动/我的指纹叠上陶匠的指纹/叠上雕者的手印/赠者的掌温/像伸过手去/跟后土上面她所有的孩子一起握手/最清的泉水是君子之交/最香的茶叶是旧土之情……”正是陶匠的平凡双手,在对“五色土”的捏制过程中传递真实的情感,放飞心中的梦想,创作出千姿百态的鲜活生活,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也有“下里巴人”的亲近。这些都是纵横天下的豪放。
俗话说:“十指连心”。这十指化作心灵的舞蹈,融入文化的灵魂,金沙寺僧的轶事,供春壶的故事,始陶和尚的传说……带着东方的畅想去扬中正平和的基调,把紫砂之魅点缀这灿若云锦的多彩世界。
风流的紫砂,世上独一无二的尤物,来自宜兴的土地,文化的故乡,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象代表,彰显了陶都的骄傲。千万要一路好走,其间,包括爱壶者的呵护和关怀,制壶人的自重和自律,还要一个和谐的环境,让这人类的遗产迈步千秋,独领风骚。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