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14 来源:紫砂之家
《丁蜀镇志》记载:从1911年到1937年的26年间,“在我国民族资本兴办轻工业之际,宜兴的陶瓷工业曾有过一段繁荣时期,丁蜀地区的陶器销售出现了七八十年来未有的盛况——在旧中国已达到全盛阶段。”
改朝换代与东方巴黎
鸦片战争把中华民族推向了深渊,也由此引发了睡狮的觉醒,也由此让中国人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革命者向西方取经拿起了武器,走向了辛亥革命;思想者向西方学来了这学说那主义;实业者向西方购进了机器建起了工厂、商场,灾难深重的中国也有了“东方巴黎”——上海的繁华。
辛亥革命成功,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毕竟改了朝换了代,苦到极致、难到极致、病到极致的中国,有了新的民主共和,有了新的希望未来,沉闷了百年的宜兴紫砂走进了新的时代。
处在那个时代的宜兴,周文伯、童斐、储南强等先进人物倡导民主,兴办实业,推动紫砂行业;作为地利,宜兴靠近“东方巴黎”上海,接受它的经济、文化的辐射,交通便捷、力量强大。一句话,宜兴紫砂遇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百年一遇”的上有天时、近有地利,而宜兴也内有人和的发展机遇、良机。
宜兴的“内有人和”,不仅有举旗人,而且有大队紫砂人马。清代的邵大亨、陈曼生、杨彭年等之后,虽然高峰过去,但紫砂依然在前行,技艺依然在传承。以1932年至1936年为计,紫砂从业人达600余人,成名且有传世作品的就有30人之多(据《中国紫砂茗壶珍赏》记载)。那时,可以说历史和现实的天时、地利和人和都来到了宜兴的紫砂界。
紫砂企业的蓬勃兴起
西方的炮舰、上海的发展,给宜兴带来了近代工商业的信息,具有西方色彩的陶业股份公司、公司、商行,似宜兴的雨后春笋。新兴的陶器产业虽属于中小型,但毕竟和往日的一家一户大不相同。他们以新生的力量和形象宣告文人不再是紫砂业的主导,企业、企业家才是紫砂市场的主人。
尤为可贵的是这些企业的老板,一举旗就抓到了企业发展的关节点:树形象、创品牌。在创品牌的过程中,虽然方式方法很多,但他们不谋而合的都仅仅抓住两点,一是聘请名师制作名品,人才是资源,名品是旗帜;一是参加国际博览会夺取大奖,大奖是名品旗帜上辉映中外的明星。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