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10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壶艺术是反映时代风尚的产物,历代紫砂艺人在细心观察和研究社会现象及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和古代陶器、漆器、玉器、秦砖、汉瓦、唐镜、瓷器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从而表现为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简趋繁,复又返璞归真的过程,即经历古朴、华丽、淡雅三个阶段。
据文献记载,紫砂壶在草创期,“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翁者处,博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园之,刳使空中,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这个和尚没有留下姓名,因而引起后人的追念。吴骞有诗曰:“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这个“白足禅僧”,就是紫砂茗壶的创始人。紫砂泥的可塑性非常好,而到了供春时代,在草创期老僧以“捏筑为胎”,供春却“茶匙穴中,指掠内外”。供春又变革研木为模,这是制壶工艺的一大改进和提高。“研木为模”的模具,它是一个内模,泥胎在木模上奎制成型,这个方法传至时大彬,“时悟其法,则又弃模”,“时乃故入以砂练土,克谐审其燥湿,展之名曰土毡。”(周容《宜兴瓷壶记》)。时大彬领悟其制作方法,不用模具制作,练好土,掌握好泥的干湿度的泥性,把泥打成泥条、泥片来成型。“割而望诸月,有序先腹,两端相见,廉用媒土,土温曰煤,次面与足,足面先后,以制之丰约定。”这段说的是:把裁割好的泥条,以腹径围在木转盘上,用拍子拍打两端,先足后口面(满),用脂泥黏接底片和口片(满),这样制成壶体的毛身筒。“次开颈、次帽、次耳、次嘴、嘴后著戒也,体成”(周容《宜兴瓷壶记》)。在整理好的壶体上制壶颈、壶盖、壶把、壶嘴,完成整个壶体造型。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