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4-17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紫砂壶的分类大概可以分为四大类:圆器、方器、筋纹器和花塑器,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圆器与方器完美运用几何形体,而花塑器则是将自然搬进了紫砂艺术,让紫砂壶充满生活气息,同时感受到艺术的美感,需要提到的是筋纹器,其工艺难度不输花塑器,其制作要求更高,关于筋纹器的一些艺术美感,紫砂之家的专家给你讲解。
陶瓷成型和装饰中,筋纹效果的出现,可以追溯至唐代,甚至更远。人们取法于梅、莲、海棠、菱花、蔬果等自然物态和青铜、玉器的造型来仿制陶瓷器皿,这种源于自然的优美的“点、线结合”,“面体切割”在紫砂创始阶段,就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赞赏。数百年来,对它的追求和推崇,引起了艺人和壶友间强烈的共鸣,制作者刻意求新,欣赏者推敲玩味,促进了筋纹效果与制作技巧的日臻完美。纵观紫砂艺术的古秀新葩,筋纹效果确以那壁立千仞的整肃;行云流水的从容;花枝摇 的和顺;恰如其分的均等和吞吐自如的变化为紫砂艺术的发展和开拓起到了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于紫砂的筋纹效果,笔者把它的表现形式分为筋纹器和筋纹装两方面来认识。
筋纹器
所谓紫砂陶有得天独厚之优,应是指其原料细腻,可塑性强,器皿表面无釉,胎骨裸露。这些都为造型时线面明暗、转折、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筋纹效果在砂器中得到充分发挥和运用的机会。于是,历代人就顺乎自然地利用这美妙的线条及和谐的切割手法把砂器整体的俯视面对称、均匀地分成若干等分,做到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逢严密且四周“通转”,这样,使筋纹器一开始就以它那不同凡响的表现形式,独立于紫砂艺海之中。从明代董翰的菱花式壶,时大彬制十八瓣瓜棱壶;清代陈鸣远的南瓜壶,到近代王寅春的半菊壶、圆条壶、乃至当代艺人通过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创伤出来的一件件更丰富、更精美的筋纹器。无不体现出其艺术魅力。此外,由于紫砂筋纹器在处理线角和锐钝时所产生出来的光影效果,以及强烈的韵律和节奏感,可使欣赏者在触觉上得出一种有节有序、有缓有急的独特手感,这种有利于健康的生理上的舒适,必然导致欣赏者精神愉快,从而得到虽难言传,实能意会的享受。
筋纹装饰
如果说,筋纹器是紫砂艺术长河中的泓清泉,那么,筋纹装饰就是这一长河中随处可现的漪涟。因为,筋纹装饰这一艺术手法作为紫砂器造型中的细部处理,它广泛地出现在壶盘、鼎……之中。就壶而言它也出现在圆器、方器、塑器之中。若装饰圆、方器时筋纹的表现可以是变化万端的几何曲线,它的存在有利于几何形态的有机结合,即方、圆、梯形、三角形的形体变换,过渡,切割和堆砌,避免僵化、呆板。如“聚泉”壶,从底部到口盖部的宽窄过渡,处理得如此自然,毫无雕琢之感,其神工源于筋纹装饰的合理应用。若与塑器结合,筋纹就表现为自由曲线,个性相对强烈。它伸曲起伏,抑扬婉转,松驰急缓,富有韵律。它与自然界的许多生动事物结合,淋漓尽致地刻划和表现行云流水、风松雨竹、走兽飞禽,使它们物化为无声的诗,无彩的画。如清代邵大享的鱼化龙壶、以及“云龙壶”,“风卷葵壶”的委婉曲折,流畅自然;“菊蕊花蝶”的精致刻划,层次分明,无不体现筋纹装饰的神韵所在。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筋纹技巧实际上是陶瓷形体设计中的凹、凸、软、硬线角在紫砂艺术中的运用,而紫砂陶的特异功能为这些线用的超常发挥提供了场所。它被整体运用而成“器”;被局部应用便成“饰”。
为器者:整体设计要求线条宽窄得体,线面转折明确,动态形象生动;制作时对“角”、“线”的处理要清晰,凹凸要相称,才会起到一种实体与空间互补的作用。如作壶,则要求口盖准缝,既严密又“通转”。筋纹器的通转是指按外型的等分,任意转换方向都能合缝,且与整体协调。如圆条壶,壶的体、盖、唇、口都是十八瓣,都要制成如一瓢般有节奏,有转折,方显工艺质量。为“饰”者则要求服从作品的主调,线角处理的明、暗、宽、窄、凹、凸、收、放、动、静无不为衬托主题、表现主题服务。通过严谨合理的装饰,使作品饱满者显得丰腴、挺拔中又露雄健,“光而不保”、“花而不俗”,使艺术的感染效果更为强烈。
紫砂艺术从开始至今,数百年历程是一部在制作技艺上不断提高,造型艺术上逐渐完美的交响曲。正如数个音符通过微妙的不同排列,会产生无数美妙的乐章一样,紫砂艺术也必然能在点、线、面、体等形态神奇的变化组合下,产生出更加美伦美奂的雅逸之品,以陶冶性灵、造福人类。而筋纹技巧也将在紫砂艺术的发展中同步精深。(编辑:雨星)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