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8 来源:紫砂之家
一、溯源篇
1、富贵土传说
据说古时候,不知是何年何月。
有一个奇特的和尚经过黄龙山边的村落,向村人高呼:“卖富贵土!”
大家以为这是和尚用疯话骗人,纷纷嗤笑他。
和尚并不生气,依旧高呼:“贵不欲买,买富如何?”于是让村中老人跟他上山,指点黄龙山中蕴藏有一种使人受用不尽的富贵土,说完富贵土的妙用后便离去了。
村人半信半疑的进行发掘,果然挖到了一种五色缤纷的土,红、黄、绿、青、紫······灿烂光亮,奇丽绚烂。
从此以后,一传十、十传百,丁蜀山村的村民都来挖掘这山间的“富贵土”,开始烧造最早的紫砂壶。
2、发现之旅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其人们赖以为生的地方性产业,如景德镇瓷器,又如宜兴紫砂壶。
处于江南水乡的宜兴固然以秀丽优美的风景著称,但形成其独特风貌的却是陶瓷工艺。在宜兴东南的丁蜀镇,便是中外闻名的紫砂发源地。对丁蜀镇而言,其独特的地貌正是充足紫砂矿的原因,丁蜀处在浙江北部的天目山、莫干山向北延伸的余脉和长江三角洲的交接地带。山丘地区露出大面积泥盆纪五通群地层,底下蕴藏着丰富的陶土矿,太湖沿岸又沉积着大量含铁质的土骨,都是陶瓷工业的主要原料。
山丘地区还蕴藏着茂密的林木、毛竹和煤炭资源,这些都为发展陶瓷工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
从而陶瓷工业便在这块土地上轰轰烈烈的发展起来,宜兴人以勤劳和智慧使陶瓷工业历经时代变迁而长盛不衰。
二、分类篇
1、宜兴陶土资源总分
其实,平时我们所说的紫砂泥分类是从陶土分类中细分出来的,那么我们先来细叙宜兴陶土资源种类。
(1)白泥,是一种单纯粗砂质的土质黏土,原泥呈灰白、桃红和象牙白等色,经淘漂压滤后,表面细腻光亮,烧成则呈象牙色泽。白泥因其粗砂质,只能用作生产砂锅、药罐和彩釉工艺陶,不能进行制作紫砂壶,至多只能用于装饰。
(2)嫩泥,亦称做黄泥,颜色有浅灰色、淡黄色和黄红色等。因这种泥风化程度好,质地较纯,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结合能力,可保持日用陶器或成型性能及干胚强度,所以它是日用陶器中常用的结合黏土。
(3)甲泥,也称夹泥,是一种硬质骨架泥岩,粉砂质黏土,即夹于地层之下,深埋在山腹受自然压力后,一般呈坚硬的块状,好像铁甲而得名。未经风化时叫石骨。按颜色和硬度的不同,分别冠以产地名称,如本山甲泥、东山甲泥、西山甲泥、瓦窑甲泥等,颜色有紫红色、紫青色、浅紫色和棕红色,是制作日用陶器大件产品必不可少的原料。
(4)紫泥,古称青泥,是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紫泥深藏在甲泥之中,因此紫泥又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
(5)红泥,或称朱泥、朱砂泥,是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矿石呈橙黄色,位于嫩泥矿的底部,质坚如石,亦称“石黄泥”。产量较少,因其含铁量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
(6)绿泥,在紫泥矿层上面的一层,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
2、紫砂泥细分
可以用于制作紫砂壶的泥统称为紫砂泥,其原泥大概分为紫泥类、红泥类和绿泥类三种大类,另也有石黄、土骨、乌泥、降坡泥等。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可塑性强,渗透性好,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成陶后变为黯肝色。出现于清代中期,出产丁蜀蠡墅,现已失传。
底槽清:位于矿层底部,十分稀少,其色偏紫泛青,矿石中有青绿色的“鸡眼”,成陶后表面会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沙粒,如金砂隐现,这些就是鸡眼烧成的效果,是原矿底槽清的特征。烧成泥色呈紫红色,温润尔雅,手感细腻。烧成温度在1200摄氏度左右。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矿层较厚,色紫微泛红,或为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产量较多,烧成后呈棕红色,质坚细腻光润。烧成温度在1180摄氏度左右。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部,量少,云片状结构,含有紫泥颗粒,偶尔有夹青,烧成后为白砂点。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温润泛油光。烧成温度在1180摄氏度左右。
紫泥类的烧结收缩比一般为10%左右。
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后呈冻梨色,即米黄色,独产于黄龙山,在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量少珍稀,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化妆土”,即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段泥,又作团泥之说,为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烧成后呈黄色,夹杂着若有似无的紫泥颗粒。
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使用,烧成后呈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烧成后为桃红色。
红泥类,根据产地不同分为赵庄小红泥、川埠红泥、洑东红泥等,由于产地不同,红泥的性质略微有偏差。
赵庄红泥:位于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甚稀。呈土黄色,致密块状、砖红夹带浅黄白色及浅黄绿色块状,粉砂岩土结构。烧结后呈朱红色,表面质地沙粒明显,烧结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收缩率为10%左右。
川埠红泥:由于赵庄红泥比较稀少,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甚缺,便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川埠红泥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后与赵庄红泥相似。
洑东红泥:其矿层较厚,质坚如石,呈土黄褐色,其间细小云母砂粒分布,矿岩结构,烧成后呈土红偏朱红色,声脆响,表面细腻,片状结构明显,烧成温度在1050摄氏度左右,收缩率在14.2%左右。
石黄,其矿散落于嫩泥矿层之中,产量甚少。状如蛋形,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很高,矿岩结构。烧结后呈铁红色,表面坚硬,多为着色剂所用。如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呈深古色,加入红泥则成大红袍泥。
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烧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为天星泥。
乌泥,含锰铁量较高的为真正乌泥,烧成后色呈乌黑色,产量稀少。也有一种特殊装烧方法使普通紫砂泥烧成乌黑色,此种工艺称为“捂灰”,就是将已烧清的紫砂壶,用稻谷的谷糠掩埋在匣钵里封好,放在龙窑的炉头部份再烧一次,由於炉头部份的温度在1OOO度以下,烧成时升温缓慢,谷糠被引燃但因缺乏足够的氧,而不能充份燃烧,谷糠中的炭分子被吸人壶胎里形成黑色。烧得好的捂灰,其黑色犹如好的微墨,色黑而不板,有一种温润之感。但现在已不太用龙窑,所以“捂灰”工艺并不常用。
降坡泥,是指在宜兴丁蜀镇在修建陶都路时发现的穿越黄龙山和青龙山之间发掘到的紫砂陶土,因为主要是在降低该路段的陡坡工程中发现的,大家习惯称之为降坡泥,是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此泥熔剂性原料比较丰富,烧成矿料烧成品色泽比较滋润。但因为熔剂性原料较高,制品的相对较弱,较脆性较高,易碰缺。甚至发生“惊裂”现象。因此对“降破坭”矿的选料要求比较高,烧成后呈橙红色,红中泛黄。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句诗说明了紫砂泥的珍贵,在博大精深的茶道中,紫砂壶成为茶的绝配,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为人们所称颂赞美。如今紫砂已成为宜兴的名片,乃至中国的名片。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