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2 来源:紫砂之家
新一代艺人中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探求美的规律,创造新的紫砂语言的成功例子很多,但我们也看到有的人将现代陶艺手法引入壶艺,使“壶”完全不具备“沏茶”的功能,这样的作品可称为现代陶艺,但我以为不能称为“紫砂壶”。
要坚持传统,不断创新关键在人才。作为一门独特古老的传统工艺,“师徒相授”也许还是一种科班格律,所以这一环节仍不能少。但今日的紫砂从业人员,理应具有更多的文化、艺术素质。以文化为例,必须有较高的文化功底,尤其文学历史、古文诗词是必不可缺的;在艺术方面,素描、色彩构成、国画、书法等等都要打下扎实的基础,甚至还要学习现代科技,懂一点现代经营的知识。当然,高尚的职业道德、专一的敬业精神,博采众长和兼收并蓄而为我所用更是不可少。只要我们有一支优良的从业人员队伍,保持紫砂陶优良的材质,掌握精湛的工艺,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造型,提升更为高雅脱俗的文学品位,就一定会使我们的紫砂苑林千枝竞秀,万木争荣!
宜兴紫砂陶以其得天独厚的材质,千姿百态的造型,高雅脱俗的文化品位和圆熟精湛的制作工艺而独步千秋,享誉中外。尤其是紫砂壶,具有特别优良的宜茶功能,融实用和工艺于一体,而历代名人名作更誉为“国之瑰宝”,成为人们“珍若珙壁”,收藏、把玩的艺术珍品。
张春琴 原矿清水泥《前途无量》
宜兴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历几代艺人的薪火相传,形成了优良的传统。按照笔者的肤浅理解,这种传统可概括为:“质、形、神、艺”四个字。
质,即制作紫砂陶所用的独特的泥料。这种采自陶土矿藏幽幽深处,有“泥中泥”、“五色土”、“富贵土”之称的紫砂泥,加上艺人“秘不相授”的配制和多年的陈腐,使其具有优良的可塑性;烧制后的紫砂陶,属于炻器类,坯质致密坚硬,无吸水性,音超而韵长,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如果“养壶”得法,使用越久,色泽更加光润古雅;泡茶也越发酵郁芳馨。故有“茗壶莫妙于砂”和“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句。
形,即紫砂陶的千姿百态的造型。紫砂泥具有优良的可塑性,可以用来塑造一切壶、杯、瓶、鼎、盆、碗、碟、假山石景、人物雕塑、蔬果玩器、文房饰品等。仅以壶式来说,造型样式就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历代艺壶陶人殚精竭虑的创造,制作的壶式,我们不可能全面精确的统计,但估计林林总总不下千万种。所谓“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粗略地分就可以分为以几何体为造型的“光货”(又分“圆器”与“方器”)、以自然形体象生而制的“花货”和将花瓣、瓜楞、菱花、云水等塑成上下、左右契合的“筋纹形”或“筋囊货”,人们把玩紫砂陶主要是欣赏其优美造型:圆器的圆稳匀正,方器的线面挺括,花货的构思精巧,筋囊货的协调契合,丝毫无差,以及其他种种造型所包含的无限艺术意趣。
神,即紫砂陶的神韵。紫砂之所以受人瞩目,特别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是因为紫砂陶具有高雅脱俗的文学蕴昧。紫砂的装饰一般崇尚自然,不施釉、不点彩;所谓“素面素心”;但自明代文人参与其间后,给紫砂注入了浓厚的文人气息。清代以陈曼生为代表的文人更是直接参与设计制作,并充分运用刻画装饰,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著艺术于一体形成了紫砂陶特有的装饰工艺,书卷气、金石味更加浓郁,将紫砂的文学、艺术品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艺,即技艺。紫砂陶有其特殊的制作、陶刻的工艺,艺人一般要经过严格的从师学徒,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经过刻苦训练的一双巧手,方能“千奇万状信手出”、“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才能使所制紫砂陶“形、神、气、态”融为一体。优秀的艺人,他们对泥性的感受,颇有悟性;他们捏坯体的手感,能超越泥性;“明针”功夫,更出神入化。有人说,名将的手似有“气功”般的神奇,使其作品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律动的灵性。
要坚持继承传统,我以为就必须从这四方面入手,而现在的紫砂业界似乎在这方面都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完全的商业化,使作品的艺术内涵相对减低,大量粗制滥造对宝贵的紫砂泥是一种浪费;二是在造型上大多数只是抄袭、模仿传统,创新作品日趋贫乏;或标榜现代意识否定传统、标新立异,使造型不伦不类而走向“异端”;三是囿于艺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使紫砂的文学品位的“贬低”;四是个别老艺人的封闭保守和门户之见,阻碍了技艺的创新,甚至出现“代工资”,而新一代艺人又急功近利,个别甚至以假冒名人名作为能事,使艺品及真正的技艺都不断在“蜕化”。总之“质、形、神、艺”这几方面的优良传统都面临着挑战。
在这方面,本人以为最有害的是否定和抛弃传统。而今一种时髦就是对传统嗤之以鼻,似乎创新就必须摒弃传统,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才称得上现代艺术。我们坚决反对否定传统,恰恰相反只有虚心学习传统,探源植根传统,才能进行创新,在创新时不失其源,不失其本。传统中有极其宝贵的优秀财富,蔑视民族文化艺术是一种肤浅和无知。以紫砂这一传统工艺为例,历史上能作为一种独特的工艺和一种文化现象流传下来,值得我们很好地区总结。单就紫砂壶的造型来说,历史传统造型成千上万,车载斗量,我们应当以科学的审美观加以分析研究。总结其造型的内在规律,然后揉进当代人的欣赏意识而加以创新。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