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12 来源:紫砂之家
近来,由于各家媒体的不断宣传,各地展览的连续举办,各类赛事的相继举行……紫砂行业出现了空前的红火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从艺几十载的中年艺人,冷静地思考紫砂文化几百年的历史,分析紫砂文化的内涵,进而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前一步,为发展紫砂事业作出自身的贡献,应该说是不无补益。
“供春作壶未见真,大彬传器直通身,当思蔓生铭壶居,瓦缶金玉价连成”。这四句诗大概可以窥视一条紫砂文化的历史背景。自从文献记载供春作树樱壶作为紫砂文化的起始,后明清之际的陈鸣远,时大彬与紫砂工艺大腕,就把砂壶这一原为沏茶的最佳器具上升为集工艺、造型、与儒家中庸和谐为主导的古典哲学思想于一体的文化作品。为一般民众所喜好,受达官贵人的青睐,被文人雅士所看中,随着年代的推移,紫砂越来越为世人珍重,是由紫砂工艺品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首先是它工艺文化内涵,紫砂壶成型的方法与其它工艺的操作方法有它的特殊性。他的泥片镶接法和泥条抟型法只能是紫砂作品的“专利”,其它包括瓷器在内的陶瓷器具都不能运用如此手法。因此一杯黄龙山肚里的千年古土,用泥搭均匀地排拍,泥钎一革,打成2.5~3毫米薄的片子,按照艺人的需要裁切成一定尺寸的材料,经过抟拍,一只茶壶的锥形就展现在你的面前,这对于局外人来说没什么,对于爱壶者来说却又巧夺天工之妙。再说咀、把、钮的定形、定位,使一件作品似乎具备了可以对话的灵性。因此,主宰紫砂艺术的是懂得紫砂文化的人,而我们紫砂工艺师是创作具有器型文化,具有精气神的紫砂作品的“上帝”,此种文化“唯有学而不能,而无不学而能者也”。
器型的格调,决定着紫砂作品的艺术语言。一件成功紫砂作品(砂壶)是充满着美的。《寿珍掇球》缀三个球体于一个中心上,从上往下看球体小、中、大相叠,不禁会让赏壶者以山水画的三叠泉比拟,整个壶体一条曲线环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不胜收。其形体的定格已经到了“非他莫属”的最佳境地。《倒把西施》壶,整个壶体充满着张力,其创作理念已经达到了不可最简的地步。观赏此壶,使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仁者,无忧、无惧”。又使我联系到简约环转的草书。此壶是在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典范。观赏此壶我们能探究到先贤“要言不烦”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再说《传炉》壶,方中寓言圆中见方,一看就突出智圆行方的辩证哲学思想,因此紫砂作品既是外在美,更有内在美。紫砂壶
历代文人的参与极大地提升紫砂文化的品味。明代董其昌是文人画的代表,他的画派理论上提出了“南北二宗”在他的理论引领下,紫砂文化也形成了“大气”和“秀逸”的两路风格,以后陈曼生、朱石梅、瞿子治、梅调鼎、吴大澂、吴昌硕与文人雅士都在紫砂壶上提诗出联、撰句,他们诗句、书法大都与茶水壶相切,形成了与紫壶相得益彰、珠联璧合的文化效果,被时人以致后人拿为至宝。如陈曼生的《合斗壶》虽只容一勺水,但创作此意却需八斗才,整体看又可以理解为文人词客以壶沏茶,显出品茗者的八斗之才,引出活活的词源。瞿子治在壶上铭:“翡彩婵娟清风荡漾,置意壶中,影落壶上”。反映了,月白风清之夜,在竹林中会友品茗的幽雅场景。吴昌硕的一个刻句是:诵秋水篇,饮中冷泉,青山白云我周旋。他把茶客(或是自己)描述成诵着庄子《秋水篇》持壶品饮中冷泉,而在青山白云周旋的游侠仙人俨然有唐人李贺“遥望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同与豪迈超逸的风度。今现在,砂著名诗人学者又与紫砂文化联姻,对促进紫砂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找朴初先生曾提似曰:“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有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他把紫砂壶看成得真趣的艺术作品,空唱百千偈语,不及吃茶获得的禅意。书法家启功先生也曾提诗“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春茶比酒香”。把人们包括他自己淡泊名利的思想与平淡隽永的品茶时心境联系起来。实在是说得十分恰合。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紫砂壶早被识宝者珍藏。
紫砂材质的美也是表现紫砂文化的要素。被称为“五色土”的紫砂原色泥料本身就反映着个别的艺术质感。如把烧成结晶度相近泥料拼配又产生许多种合成色泥料,同一种造型的壶用不同的颜色的泥料制作给人的感受就截然不同,由此生发出千姿百态,争奇斗妍的无穷作品,同时制壶者的学问、胸怀、心态、资历、秉性、出生与与多种因素既体现自己的作品中,“书如其人”、“文如其人”、壶也如其人,总有一句人“格”决定着壶“格”。
紫砂发展到今天是陶都人代代相延,薪火相传的结果。每一代人都担负着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我辈也不例外。剖析近几年的紫砂行业的实际状况,真实“春夏秋冬出书,东南西北办展”。为了刻意炒作自己,有的大求名人效应,挂着大旗作虎皮。一定要玩壶者仰视自己。还有的对紫砂文化传统不甚了解,边挖空心思,改头换面,拼张接李,大搞所谓“创新”,你说“不好”他说“你不懂”,你说他“不美”他说“是怪是特色”。所有这些对质朴、纯厚、古雅的紫砂文化是一种亵渎,实不可取。我认为要发展前提是传承,在制壶的同时要通过“壶”这个物面中介与古人前贤,从创作源头即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上交会中得心源。耐得住寂寞,敢于下苦工,把“传统”这个概念从实质上搞清楚,再去创作即符合传统紫砂文化,又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代表,否则就很难谈得上传承和发扬紫砂艺术文化,很难对得起前人和后代。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