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性。所以评断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要的是其用泥的品质。虽然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感官的差异,与其使用的功能无关。但就使用的习惯而言,紫砂壶借着泡茶品茗不断地抚摸,透过手感的舒服,则可达到愉悦心灵的效果。好的紫砂泥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所以,选购紫砂壶应就紫砂泥的良莠加以考据。
图 1
紫砂泥有乳白色的称为“
团泥”;有墨绿色的称为“绿泥”;当然也有紫红色的称为“
紫泥”;还有一种性能差一点的朱红色的“朱泥”,透气性不如以上几种,但由于它的成型工艺特殊而有它的特殊价值,前段时间台湾风行的“
大红袍”、“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当属此类。
紫砂陶器最大的特点,是做成容器以后良好的透气性能和不渗漏特性奇妙地结合,这要归功于
紫砂泥料特有的属性。紫砂是陶器,但是和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做成容器后不需要涂釉,这也是保证良好透气性的前提。紫砂的泥料并不是一开采出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提炼、淘洗、过筛等诸多环节,因此一块好的泥料其质地、颜色必定很均匀,体现在成品上则是颗粒匀称,颜色纯正无杂质,比如有不均匀的黑点、白点就不是好泥。提炼、淘洗是保证颜色纯正的前提,提炼前先要经过粉碎,经过提炼淘洗去掉一些铁质、石灰岩、玄武岩等等杂质。铁质在烧成后成为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在壶身上出现黑点;石灰岩在烧成后成为石灰,在壶身上出现白点,而且遇水膨胀,造成壶体的小块剥落,俗称“爆子”,严重影响茶壶的质量;玄武岩等杂质由于其收缩率、颜色等不同而在成品上出现杂点、不规则的颗粒等。这里有一点要说明,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制作者会人为地加入一些与生泥相同或不同颜色的生泥或熟陶碎片、颗粒或粉末,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同颜色的生泥均匀地掺和会产生另外一种颜色,如果不均匀地绞和则会产生流水飞云般的神奇效果,两种或多种颜色之间泾渭分明,绝不拖泥带水但又浑然一体,令人浮想联翩,这便是由当代大师
吕尧臣先生首创的“
绞泥”。由于不同颜色的泥料收缩率不一样,要使两种颜色间紧密结合而又平滑如一体,颜色又不能相混,有时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获得成功,制作实属不易。如果制作的时候用熟陶与生泥均匀地掺和,成坯后与其它生坯没啥两样,一经烧成,由于熟陶和生泥的收缩率不同(生泥烧成时收缩率大约为20%左右,朱泥则更高达30%以上,熟陶则基本不收缩或收缩很少),使成品表面出现均匀颗粒,看起来有橘皮、石榴皮、梨皮样的特殊“粗糙”效果,这是“颗粒表皮”,应与“杂质”区分开来。这样的手法在朱泥产品中用得特别多,因为朱泥的收缩率特别大,烧成后往往容易变形,加入熟陶可以减小收缩提高成品率。
总的来说,一把真正的
紫砂泥做的壶应该是颜色纯正、颗粒均匀无杂质瑕疵的,即使是“
绞泥”和“颗粒表皮”的壶,它的每一种颜色也应该非常纯正。那种颜色脏的充满杂质毛刺的一定不是好泥。不用好泥的其工艺
水平也一定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