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24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壶可以考虑的价格结构体系参考:如下
泥
形
工
款
陶刻
完残度
成品时间
制作数量
原创度
有无证书
作者名气(或职称)
是否纯手工成型与成型难度
李利 原矿底槽清《竹韵》
泥者,泥料也,紫砂原料贵吗?答案是否定的。本人一上丁山时,在矿上问到的有交易现货成交记录的最贵的成品泥是黄龙山四号井的优质底槽青。价格为200元/斤。200元对于一把略具备收藏价值的壶而言,零头而已。而我想要的赵庄红,黄龙山朱砂,早期紫砂厂内供给高工专用的特拼。。。。。。。。。。。没有,连一斤都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应该如何算钱?如何评价贵贱?在两件器型,大小,成型工艺和制作水平近乎一样的两件作品上,作者真迹是自己拼出来的,而仿品是根据真迹原样用其他泥料实仿的。那最终的结论不是作品制作工艺来论定结果。而是以作品真伪来衡量价值了。举例说明,张大千的画和当代高仿张大千的画,即便画工无限接近甚至超过原作,一样不可能有原作的价值。
结论:泥料在一把壶的总成本上只占极其微小的百分比。却在鉴定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型:形体,设计思路,美感,思想。形体的表达,是作者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经常听人说,是怎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壶。这个我持不同的看法。因为有相当多的人都不做壶的(当然,他们曾经也做过),但他们的出品品质也不弱的。我们都能接受的所谓的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自出娘胎后就长在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基因。后期培养出来的,仅仅是经济条件改善后审美的提高而不是萌生。
工:工艺,一把壶的制作的精细程度。我常常跟身边的人说,在浮躁的当今,在紫砂爱好者群落普遍看不懂作者思想,设计理念,文化底蕴的时候。你们俗就俗点,去追工好的作品吧。如果你们看不懂艺,追求精工是最不容易吃药的。如果一个人连工艺精拙都分不清,那这样的人选择收藏紫砂壶绝对是致命错误。
款:印章,篆刻是一门大学问,是鉴定紫砂器真伪必不可少的重要判断条件,一个印款的好坏,也会左右紫砂器的收藏价值。
陶刻:老人云,壶随字贵,字随壶传。话说陈曼生把诗文和画与紫砂器结合后,确立了文人紫砂器的时代。殊不知明末陈信卿,清初陈鸣远已经开始在紫砂器的正面和壶底署陶刻。这足以说明陶刻与壶的结合后被人认可并不是在曼生之后,至今的十大中,也有谭,鲍二位是以陶刻水准高立足于紫砂界,其他的如李,顾也有在自己作品上挥刀装饰。可见陶刻对壶品价值的影响。在乔看来,壶+刻的答案不等于1+1的概念,如果效果好,可以大于2,效果差的可以等于0。所以收藏带刻壶品一定要考虑陶刻水准的好坏。
李利 原矿底槽清《禅缘》
完残度:老人又云,收藏者,残一分则贬九分,有残缺的新品是几乎是没什么人愿意光顾的。而全美的老件更是万中无一。故在选择上要认真掂量。
成品时间:一把壶的成品时间直接影响作品的价格,如某作者在70年代有做一款壶,而最近又复制了这一款壶,这两把壶即便长的很像,价格也是天地之间。因为作者在两个时期对壶的理解肯定不会一样,选用的泥料更不可能一样。而70年代留存至今,与新品的价格自然不会一样了。
制作数量:一把壶极少会制作一两把,更难说只制作一两把就获得成功。而早前做过的多把,若因为作品流失,损坏,只省下极少数量的,定当值得珍藏。也有一些所谓的高工大师,无限制的复制自己的作品。一提到某位的什么作品,就铺天盖地都是,人手一把,如寻常人家买菜做饭,这样一来,收藏价值从何谈起?
原创度:一把壶的原创系数,是一个作者突破常规开创出来的新品种。一把原创的新作品要被市场认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而原创这两个字,不是说作者根据老样品稍微调整比例,调整部件位置就算原创。能够真正意义上有思想原创的人并不多。而原创出来被普遍认可的人,少的可怜啊。
有无证书:这个问题很艰难的回答。我举例说明,早前有人把一把壶带到某作者家中,盒子刚刚打开还没把壶全部拿出来,已经被作者3米开外一声吼:假的!!后来藏家找了另外一个人把壶带过去,作者不但补开了证书,还写了一大篇文为这壶歌功颂德。丁山去年的圆桌会议传出了一句话:[我补一张证书,就等于少卖一把壶]。而在这之前,也有作者对藏家说,[看到这壶回来,就好象看到子女回家探亲了一样],两者之间呈如此鲜明对比。可见证书对藏家乃至对商家的重要性。
作者名气(职称):职称对于初级爱好者而言,是判断一把壶如何定价的重要参考指标,在读不懂壶的状态下,有一个职称挂着,心理总是塌实些。这个也是无可厚非。但随着眼光的不断进步,会逐渐把职称的概念忘记掉。所以中间这个需求职称的过程越短,学费就交的越少。以国外的艺术家来论,大家听说过哪个国家是以职称给作品定价的?不就是中国吗。
是否纯手工成型和成形难度:绝对不要排斥模子壶,但在成型条件的允许前提下,尽量选择纯手工成品收藏。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