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大亨掇只的传世历程

大亨掇只的传世历程

时间:2014-01-15 来源:紫砂之家

   “大亨掇只壶”,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清朝高熙《茗壶说》云:“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

  

 

  大亨掇只

  最早拥有此壶的人可追溯到丁松林先生(1905--1949)。据其子丁燮清先生(1939年生,世居宜兴蜀山)讲述,他父亲的丈人曾在江阴某当铺做“朝奉”(即掌柜),送给其父一把“大亨掇只壶”。丁燮清小时候爱用此壶喝茶,但当时并未意识到此壶的珍贵。而且直到2003年12月作者访问丁燮清先生时,他一直以为那把壶是陈寿珍的“掇球壶”。因为陈寿珍的“掇球壶”在巴拿马和国货物品展览会曾得优奖,当时很有名。后来到了抗战时期,被丁松林先生之妻潘菊华的娘舅周品珍(中国同盟盟员,抗战国共合作时期任宜兴蜀山镇镇长)送给好友潘序伦。

  潘序伦,因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四。宜兴丁蜀镇蜀山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出身书香门第,其曾祖父和伯父都是清代举人。他14岁时,父亲去世,得长兄伯彦(古文学家,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的教益很多。抗战胜利后,潘序伦于1946年6月至1947年5月,任经济部常务次长,1947年5月受聘为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其侄潘稚亮,曾应宜兴名绅储南强(曾主持开发善卷洞、张公洞)之邀,在供春壶盖上口外缘刻隶书铭四十五字:“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麟,五百年后黄虹宾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即制壶名家裴石民),题记者稚君。”

 

  直到八十年代初,宜兴蜀山一潘姓人家(即潘氏第三代子孙)出现了这一珍品。潘家晚辈为了鉴别真伪,特请当时宜兴紫砂二厂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来家鉴定。并在确系邵大亨真品时提出愿以一壶换取徐的上品两壶(当时壶价并不太昂贵)。后来徐汉棠又将此事告诉师傅顾景舟。顾大师一见此壶,真是爱不释手,称赞乃是一件稀世珍品。之后,此事被潘家晚辈知晓,推故此壶不予调换,并立即取回收藏。

  1987年潘家晚辈要兴建住宅,经济拮据,不得已出让祖传的“大亨掇只壶”。许四海当时不失时机地以3万元的高价买了回来,几乎用去家里积蓄的全部。有人欲出7万美元收购,破了半个世纪前英国皇家博物馆以2万美元收购宜兴名绅储南强收藏的一把缺盖明代供春壶之记录,但被许氏以“珍品到了收藏家手中,其价格就转换为一种文化价值,出一百万美元也不卖”谢绝。

  邵大亨

  《宜兴县志》中记载的这把千金之壶是一件被称为“掇只”的紫砂壶,“掇只”是紫砂壶造型中特有的一种壶型,造型像是把许多球状和半球状堆积到一起,由于掇在汉语里有连缀堆叠的意思,因此,这种造型的壶被称为掇只壶。《宜兴县志》中记载的掇只壶之所以价值连城,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出自宜兴制壶大师邵大亨之手。

  邵大亨,清道光至咸丰年间江苏宜兴蜀山上袁人,年少成名。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邵性格孤傲,清介正直,非到其困乏时,虽一壶千金亦不可得。清朝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壶),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表现了大亨坚贞不屈的可贵性格。

 

  邵大亨是清朝中期的制壶名家,经他之手做出的紫砂壶以朴素和有风骨见长,南京博物院收藏有邵大亨的“一捆竹壶”,“鱼化龙壶”,“风卷葵壶”等几件作品,无不精美绝伦,气度不凡。著名紫砂巨匠顾景舟曾 评价邵大亨:大亨以后百五十余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可见邵大亨的制壶工艺早已得到后世的推崇。遗憾的是邵大亨壮年辞世,留存后世的作品寥寥无几,《宜兴县志》里提到的掇只壶,虽说是“一壶千金”,可多年来深藏民间,几乎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在《宜兴紫砂壶艺概要》中云:“经我数十年的揣摹,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练,造型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

  许四海

  许四海与大亨掇只壶的缘分源于对紫砂壶艺术的痴迷,对紫砂壶的痴迷源于对喝茶的爱好。许四海字紫云,1946年省,盐城人,壶具收藏家、紫砂陶艺家。从60年代末参军,在广空当文化教导员时候受当时潮汕茶文化影响开始喝茶,喜欢收藏茶壶,七十年代末期,许四海从广州空军转业回上海,在上海公用事业学校先后任总务科,膳食科,学生科科长。八十年代初开始自学紫砂陶艺,有幸得到沪上著名画家唐云先生的指教与激励此后又拜在唐云门下,成了老画家的关门弟子,也是他唯一一个陶艺方面的学生。许四海在唐云的指点下,触类旁通,视野大开,在从艺道路上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唐云这样对许四海说上海不缺科长缺的是艺术家。1984年他为了自己的一直痴迷的紫砂事业辞去公职扔掉了铁饭碗,开始了在宜兴做茶壶的艰苦岁月,因为他知道,要成为一个出色的紫砂壶艺人,必须沉浸到这片由紫砂堆积起来的土地上,从此宜兴紫砂二厂多了个不寻常的上海人。功夫不负苦心人。许四海手制的紫砂滴水“夏意”在1985年轻工部首届全国陶瓷作品评比中获得了最高分并获得金奖,后来这件作品被美国亚洲美术博物馆收藏。自此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成为海内外紫砂壶具收藏家争购的对象。

 

  许四海小时候随母逃荒到上海,10岁开始捡煤渣养家。他拉过板车,当过电车售票员,还干过木匠,当过侦查班班长,参加过抗美援越。他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但在他看来,自己最出彩的事情莫过于建立去昂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这是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92年发文特批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要比后来号称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的官复博物馆要整整早了四年。

  四海壶具博物馆凝聚了许四海必胜的心血,馆藏文物从史前文化到现代大师作品千余件,其中包括东晋青釉双鸡首壶、宋白釉瓜轮壶、大吉壶等古代陶瓷,及明代惠孟臣、蒋伯荂、清代华凤翔、许晋侯、王南林、杨彭年、邵大亨、申锡、黄玉麟、民国陈光明、俞国良、冯桂林、现代的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徐汉棠汪寅仙等历代宜兴紫砂名壶精品,琳琅满目。这几年四海壶具博物馆接待了中外观众无数,好评如潮。2011年5月22日,四海壶具博物馆老馆重新开放,馆内所陈列的300余件从仰韶文化彩陶壶到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历代的陶瓷壶具,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又蔚为壮观的中国壶具史,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实证。

  许四海小时候生活坎坷,参军是他人生一转折点,几年的军旅生涯,他接触了大量美术书籍,被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深深的吸引住了。他开始逛地摊,将兴趣集中在紫砂壶上。

  许四海曾任职上海公用事业学校,他把全部业余时间都放在搜集紫砂艺术品和紫砂壶的制作上,期间结识了著名的画家和紫砂收藏家唐云先生。在唐云的鼓励下,1984年许四海辞去公职,到宜兴紫砂二厂工作。许氏以“门外汉”为印制作的紫砂壶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睐,素有“江南壶怪”之称。1985年在上海和当时紫砂二厂厂长史俊棠倡导成立紫砂协会、举办宜兴紫砂民间收藏展览,1987年9月25日建立中国首家自筹民办的茶具陈列馆—“四海壶具馆”。

 

  现在“大亨掇只壶”珍藏于上海市郊嘉定经济开发区的“四海壶具博物馆”,她的离奇经历终于告一段落。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