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13 来源:紫砂之家
现在一般对所谓的“手工壶”和“模子壶(半手工)”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是壶体由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后直接成型;后者是用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再用预先制作的石膏模子准型后成壶体的。所谓“模子壶(半手工)”实际也是要完全用手工完成。两者比较,制作过程中有部分区别,但制作方法及制作过程的略微差异和最终的作品的优劣没有必然的联系。用泥条拍打或泥片镶接是紫砂器自身独有的成型方式,由明朝从供春到时大彬期间的紫砂艺术家不断摸索、总结到成熟后就一直延续至今。
自古至今,这种成型方法是紫砂从业者必须进行训练和掌握的。新中国建国后政府成立了紫砂厂,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在厂领导和以顾景舟大师为代表的艺术、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借鉴一些其它陶瓷行业的成型方法,总结出了用石膏模具搪胚整形的壶体成型方法,以使壶体造型更周正,更利于达到理想的形体设计。应该说这也是紫砂成型方式的补充和完善,也是紫砂生产发展中的一种进步。实际紫砂历史上就有使用模具,只是那时候没有石膏模,一般有采用木模、石模或陶模等,因为吸水性差,不利于生产而没能得到广泛的使用。
顾涛 原矿底槽清《妙香》
可能有些对紫砂作品制作生产过程不了解的人会认为“手工壶”做得慢、产量低,误认为“模子壶”用“模子”一压就完成一个壶,产量会很高,所以认为“手工壶”应该比“模子壶”更有价值。实际上决定产量的不是成型方法而是作者的主观思想,一个熟练的紫砂从业者如果没有艺术追求可以一天拍五个十个身筒甚至制作完成;一个艺术大师也可以用数天或数月或数年去精心构思一个理想的形体,制作一个母模后可以反复审视以求尽量完美,然后以此作为辅助只作一件作品!前后两者的价值如何评判呢?
所以就 “手工壶”、“模子壶”的话题我是这么认为:
一、所谓的“手工壶”、“模子壶”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它们只是成型过程中有部分差异,和作品的品质优劣没有必然联系。
二、传统文化、传统工艺技艺要传承,但不能完全排斥新技术、新材料在生产中的吸收和运用。
三、决定作品价值或意义的不在于成型方法,而是作者制作此件作品的主观思想和作者自身的艺术造诣乃至作者的艺德品格。
就我个人而言,有些传统的器型或用拍打镶接就可以达到自己理想效果的器型就会直接拍打成型[用“模子”再准型反而增加了工序,嫌麻烦];有些单用拍打镶接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器型也会采用先制作“模子”来辅助完成以使作品更加完美。
“注浆”本身是一种陶瓷制造中的工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时候,紫砂行业为了提高生产率借鉴了它。一开始是采用紫砂矿砂原料磨成泥浆状,注入到事先做好的石膏模具中,因为石膏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所以短时间内脱开模具就能得到壶坯。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已经使壶背离了紫砂的本意。磨成泥浆的紫砂原料成型后不再具有原来的砂质成分,各方面性能都大幅度下降。
紫砂泥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可塑性好,容易成型,而磨成细腻的泥浆之后制作一个壶坯反而更加麻烦,因为紫砂原料黏性比较大使得这种壶坯更难以修整。于是这种工艺宣告失败。但是随着后来的工艺革新,也是由于随后的紫砂壶市场的复兴,“注浆”壶再次粉墨登场。这次甚至不再用紫砂矿砂来制备泥浆,而采取了其他的一些陶土加上“水玻璃”(所谓的水玻璃就是硅酸钠的水溶液,在建筑行业种普遍用做粘合剂和补漏剂)制成。此时,不管是从原料上讲,还是从工艺上说,这种注浆壶已经不能划为紫砂壶一类了。但现在市场上还是有大量的注浆壶刷上一层紫砂泥浆之后被当作紫砂壶来卖。注浆壶因为原料和工艺成本低,品质也低,所以价格非常低廉。一把注浆壶通常只有几块钱,即使配成一套茶具来卖,一般也不会超过100元人民币。如果您在市场上碰上价格异常低廉、还附赠N多其他杯碟之类的“紫砂壶”,那就要小心了。这时候只要仔细观察一下手里的壶,您就会发现各种端倪。
注浆壶,因为原料是泥浆,所以截面上看起来会非常细腻,没有什么砂质感,手指滑过感觉有点腻。同时因为注浆壶是非紫砂陶土采用紫砂烧制方法制作的,所以一般来说都会显得很粗糙。不是紫砂,想精致也精致不起来啊……另外注浆壶的外表看起来亮而无华,干涩刺手,反光厉害,好像是塑料的感觉,很不自然,即使刷了紫砂泥浆也无法掩饰。在壶的细节上,水平也普遍比较低,因为没有紫砂艺人愿意把精力和技艺浪费在这种赝品上,而且注浆壶一般也是批量生产、批量销售的,缺乏单人细作的功夫。当初的注浆壶失去了紫砂壶的独特品性,现在的注浆壶则已经不算是紫砂壶,各位爱壶、买壶总要交学费,但交在这种地方是不值得的!好在真李逵和假李鬼始终相差千里,紫砂壶和注浆壶只要了解其制作原理、仔细观察实物,还是很容易就能分辨的,朋友们无须过于担心。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