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1-13 来源:紫砂之家
二、古代茗饮壶具的使用
唐宋茗饮,以团饼茶为贵,其点茶、煮茶之法,已如上述。但据《茶经》,唐代民间还有“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的泡茶法,泡茶用器以“瓶”、“缶”为之。
民间使器重实用,不能如上流社会那般讲究。瓶、罐之类,通常作贮存水浆之用,茗饮之时,用为泡茶,亦无不可。于此可知民间用器是很随意不定的。
陆羽所称之“瓶”,本指小口、鼓腹类器。其中一种有嘴、有把、有盖的,一般习称为壶。但瓶、壶区分并不严格,常见古人瓶、壶不分,称壶为瓶。如宋徽宗:“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宋罗大有:“然近世瀹茶,鲜以鼎中擭,用瓶煮水”。所称之瓶,均指壶具。
许红琴 原矿底槽清《玉乳》
宋人饮茶较唐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民间习俗五花八门,泡茶之想法亦存在。而且,团饼茶发展至北宋末,“云龙”、“翔龙”、“玉芽”、“玉圭”等贡品“穷极新出”、“无以加矣”!其后必然由盛转衰,继之是散茶的流行。故南宋产散茶分等已多至十余级,名列前茅的有“龙溪”、“雨前”等品种。入元以后,散茶似更普遍,大名士柯九思论茶之收藏:封入焙中,三两日一次用火,“倘火多则叶焦不可食”,此即散茶而非团饼茶。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说:“古人用汤瓶、酒注,不用壶瓶及有嘴折盂、茶盅、台盘,此皆胡人所用者,中国人用者始于元朝。”《格古要论》成书于洪武二十年,所说茶壶(“壶瓶”)元朝已出现,应属可信。由此推论,上流社会的泡茶,至迟在南宋后期就应该存在了。
但是,即使唐未都存在泡茶饮法,其时茗饮壶具中也并不具备专供泡茶用的茗壶。
在元代出现茗壶之前,唐宋壶具非酒器即水器,是以酒器或水器壶具暂代茗壶的。酒器与本文关系不大,这里专论水器。
关于茗饮煮水器,陆羽说:有“鍑”,此器方耳广口;底有“脐”(可见为圆底),“以生铁为之”,应即铁缶一类。也有其它材料制成的,“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这些水器形状如何,陆羽未作交代,但不外壶缶之类。
蔡襄说:“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姿石为之。”
柯九思说:“凡瓶要小者易候汤。银锡为上,瓷石次之。”
上引唐宋元三家说中,除“鍑”之外,其余大多为壶具,以金、银、铁、锡、瓷、石等各种材质制成。
出土唐壶,大多壶身肥硕,壶嘴短粗,其中不乏水器。宋壶为求「点茶注汤有准」,壶身多见瘦弱,壶嘴细长劲峭。
金银非高门豪富不能置备,世人习用之广,当属瓷石壶具。但上文中之“石”字,均应作“砂”字读。以“石”代“砂”,不过是古人文章尚雅风气。凿石为壶,作为玩物,偶一为之则可,但若相信唐宋元人都曾用石壶煮水,则匪夷所思了。石壶不能煮水,这是常识。且考古发掘中也从无煮水石壶之报导。
然而明清人已颇有不识此“石”字的。明屠隆茗饮择器竟真的提倡凿石壶煮水,失之粗疏。清代则居然出现了一件所谓的宋周穜石铫壶,且进呈内府。此壶以石臼凿成,配以铜盖铜提梁,刻篆书“元佑”年号,堪为可笑。
所以,“石”器,实为砂器。古人茗饮水器最实用的是砂铫(近世俗称吊子),形制为提梁式,故又称“提壶”。砂铫唐代已有,白居易“药跳夜倾残酒暖,竹床寒取旧毯铺”可证。
苏轼颇喜以砂铫煮水煎茶,其《试院煎茶》诗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之句。又有《次韵周穜惠石铫》诗,称“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足是轻安。”此诗足以概括砂铫的几大优点:煮水煎茶不失原味;色苍然古朴;高提梁则隔热;底宽无足则宜坐置炉上。据此诗,宋代确有周穜石铫壶一物,曾赠苏轼。但系砂铫,非石壶。由于此诗的影响,清代陈鸿寿设计的紫砂壶中有石跳壶一款,而所谓东坡提梁壶传闻恐怕也与此诗有关。至于清代的那件周穜石铫壶显然是因不识“石”字而造作的假古董了。
那么,既然砂铫在宋代已经广泛使用,而且又是砂质壶具,能否就此将砂铫作为紫砂的起源呢?我们认为,这样考虑也是不妥的。理由是:
一、紫砂壶是工艺陶,砂铫是日用陶。工艺陶与日用陶性质不同,它对质地与工艺都有一定的要求,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日用陶是以实用性为基础的,它对质地与工艺方面的要求相对并不严格。
二、紫砂壶是茗壶,它是泡茶饮法流行并形成习俗后的产物,砂铫是煮水器,两者功能不同。
三、盛产优质紫砂泥料的宜兴是紫砂壶的故乡。但砂铫这种常用器皿应该是古代南北东西许多地方都有生产的。况且砂铫唐代已有,我们不能想象唐代凡生产砂铫的地方都可能是宜兴紫砂壶的源头。
到了明代,砂铫煮水煎茶更是常事,泡茶用具则以瓷壶、铜锡壶为主,后期逐渐流行紫砂壶。如高濂说:“茶铫、茶瓶瓷砂为上,铜锡次之。瓷壶注茶,砂跳煮水为上。”
王象晋说:“砂铫煮水、瓷壶注汤、白瓯供酌,咸为上品。”
在元代出现茗壶之前,唐宋元人述及茗饮壶具,均仅见水器,未见茗壶。在此之后,明人论述茗饮壶具往往是水器、茗壶并见。这也瞪实茗壶始用于元朝的说法不假。
高、王二人已是明万历年间人,与紫砂壶大名家时大彬同时,但他们却均认为以瓷壶泡茶最优,这也可反映,紫砂壶作为茗壶的一个分支,其出现确实较晚,其推广流行更晚。只是在明亡之前的近百年中,才逐渐形成“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的局面。所以,考古发掘中至今没有发现明代中期以前的紫砂壶。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