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2-31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茶道形成于盛唐,是以品为主而井然有序的饮茶方式。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寄托情谊、表现自我,包含着宁静、内省、心理净化的哲理。
唐朝德宗皇帝褒封的茶圣陆羽是中华茶道的先驱,其著作《茶经》三卷,言茶之源、茶之法、茶之具,是地道的茶道哲学。
陆羽,字鸿渐,原籍复州竟陵,即今湖北省天门市人,因此江湖上又称他为竟陵子。
陆羽画像
这位一生志在翰墨茶泉,浪迹天涯的竟陵子在七十二年生命历程中,有二十四年是在荆楚大地以及巴山蜀水中度过的,而其余四十八年大部分时间展转江南并且终老长眠于他的第二故乡——湖州。
在这段时间里,茶圣虽常往来于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古寺、茶园,常常飘忽不定,但仍有不少相对稳定的寓居之地。
唐代宗永泰元年至大历二年,即公元765至767年间,陆羽前往阳羡君山乡一带,即今宜兴湖 父山中,进行访茶品泉活动。之后约在大历十二或十三年即公元777至778年间,在阳羡君山建有临时隐居之所——青塘别业。
据明代周高起《洞山介茶系》载:“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遂置茶舍于罨画溪,去湖汊一里,所供岁万两”。许有谷诗云:“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即是指这件事。其山名“茶山”,也称“贡山”,东临罨画溪。修贡时,山中涌出金沙泉。杜牧诗称颂道。
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
泉嫩黄金涌,芽香紫壁裁。
上述引文说明:唐代时,阳羡君山所产的阳羡茶,所以成为贡茶,是因为陆羽向当时常州刺史李栖筠建议所致。由于唐代贡茶所需数量日益增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给广大茶民造成了沉重负担。许有谷的两首诗含有对陆羽以阳羡茶入贡建议的批评与惋惜之意。陆羽既品阳羡茶为“芬芳冠世产”,自然就在君山罨画溪建立茶舍,对阳羡茶的采制技术进行指导、帮助,并创造了阳羡茶道,即通常所说的:“陆氏煎茶清饮法”。这种茗饮方式,不复加任何茶餐、茶食、果品,而非常讲究茶品、水品、茶器、客人身份及品茗环境,并与赏花、玩月、抚琴、吟诗相结合,从而真正领略茶的天然特性,形成清逸脱俗的品茗高雅意境。
阳羡茶道即“陆氏煎茶清饮法”大致有九道程序。
备茶:唐时茶大体分粗、散、末、饼四类,需经炙茶、碾茶和罗茶三道工序,使之更加精细;备水:煎茶以山泉水为上,江中清流水为中,井水则为下。所取之水经过过滤澄清放入水方之中;生火煮水:将事先备好,宜于煎茶的木炭打碎,投入风炉之中,点燃煮水;调盐:当水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时为初沸,即投少许食盐于水中,其目的在于调和茶味;投茶:至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此时要从镬中舀出一瓢水,放在旁边备用,并将备好之末茶按与水量相应的比例投入沸水之中;育华:水三沸时,势若奔涛,镬中茶之浮沫溢出,要随时用备好的二沸水浇点茶汤,止沸育华。同时应将浮在水面的黑色沫子除去。当水再沸时,茶之沫饽渐生于水面之上,如雪似花,茶香满室;分茶:在分茶时要注意,每杯中沫饽要均匀,因沫饽是茶之精华,何谓沫饽,薄者为沫,厚者为饽,细轻者为花;饮茶:乘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然后三嗅杯底:“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宵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可得茶道之真谛。洁器:将用毕之茶器,及时洗涤,净洁,收贮入特制的都篮,以备再用。
“陆羽煎茶清饮法”,虽然操作程序繁复,但条理井然。煎茶时,特别强调水品之选择,火候的掌握,说明水与火候对引发茶之真香十分重要,而洁其器才能毕其全功。
陆羽《茶经》的修改,充实、成书,约为公元770年至780年左右,即在长城县(今浙江长兴)顾渚山,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唐贡山活动期间。陆羽《茶经》与《阳羡茶道》的问世,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学史上光辉的里程碑。《茶经•一之源》指出:“茶叶为饮,可以疗疾”,“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六之饮》则强调了“饮之时,义远矣哉。”饮茶可以“荡昏寐”,故茶味要求“珍鲜馥烈”、“隽永”,把饮茶视为精神享受,重在一个品字,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所以日本森本司朗评论《茶经》说:“在这本百科全书式的项目纷呈之中,可称之为人生指南的思想脉络贯穿全书。……是茶的精神;是俭的美德;是穷苦人自主独立,自力更生、刻苦奋斗的生活规范。”
释家提倡坐禅,与饮茶缘份极深,饮茶之风在僧徒中盛行,其结果必将输入禅机于茶道,浓化澄心静虑的茗饮境界,此即“茶禅一体”之意。
儒家“礼之用、和为贵”是茶道的心法,它不仅涵盖唐宋以来,精行俭德,修身养性,致清导和之茶道三味,而且可以显示更为古远的传统文化根基。儒家创始人孔子珍视人的价值,提出了造就举止中节,雍容儒雅的人格美的观点。茶道强调了茶种之选择,山泉之评品,活火之追求,茶具之讲究,烹制之从容有序、品啜之自然适已,同好之灵犀心通,其全过程,适足以突出举止中节、雍容儒雅的特色,使人的感情和人的素质在“和为贵”的氛围中得到升华与完善。虽以古道,却能生出新意,并显示那种支配着茶道进行过程中的精神。这当然有助于缓解消极的社会迁移心理,并防止这种迁移心理外化为迁移行为,给人心和社会增添一点安宁的因素,所以茶道显示人性美,也造就人性美。
爱物也是人性美的一种体现,所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茶道着意研求茶质、用具、水火、烹法。如烹茶应客,不论洗涤之微,纳斟之细,全由主人亲自操持,未敢轻易假人,其爱物之情贯彻始终。或登山悠游,席地烹茗,用以陶情悦性;或良辰清夜,危坐湛思,不无思念杯中之茶,实具有特别之气质。这种既淡泊,又追求适意生活情调的含蓄感情,似可视为沉思冥想,心态平衡,超凡脱俗,物我皆忘的禅宗意识深层审美情趣之外化。这种宗教的情操,的确具备返朴归真之美,它激发原始观念,并能促成最终净化,完全符合《中庸》所说的“至诚至息”的境界。
任何一个民族或时代的精神都不是绝对的、单一的、不变的,它常常是相对的、可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人的审美心理也不一致,因此反映在茶道艺术上,就显现出多彩的风格。
阳羡茶道东渡日本,以“佗”著称。“佗”的意思就是“安贫”或“固穷”,它不仰赖财富、权力、荣誉,但在心理上却有一种超乎时代和社会地位的最高价值之感,从而使我们在万家繁兴之中欣赏到一种超然清淡之美。作为极端表现的就是对安贫、残缺守整和陋中藏美的礼赞。
日本茶室的会意文字为“数寄屋”,其外表毫不惊人,面积很小,内部空空如也,只有一些简陋的茶具。地板上放一只炭炉,一只铁制茶炊,一把翼状炉刷,墙壁悬挂一幅墨迹,下置插花一盆,而且这一些布置得随意而极不规则,所以又有“空室”和“不等居”之称。三、四茶人入座后,可以听到茶炊沸水鸣声相当说耳,因为它的底部钉有一块块铁片,从而产生一种特别的谐调,让人隐约意会到一种云笼雾谷的瀑布回声,仿佛感觉遥远的海涛冲激岩石的反响;既有暴雨扫过竹林的沙沙之声,又有远处山上风吹松林的萧萧之声。
在茶具中以“雨漏釉”茶碗最受茶人钟爱。所谓“雨漏釉”就是象雨漏污垢那样的紫红或鼠色的斑纹。“雨漏釉”的最初形成也许是因为制陶技术的不完善,而导致一种缺憾或次品,但这种缺憾所特有的自然韵致,恰好合於对于安贫、残缺和丑陋的鉴赏原则。
置身于孤绝的茶室,摩娑“雨漏釉”茶碗,那滚滚涌起的釉色斑纹,足以使人沉浸于一种错觉想象之中,寂寞的心魂仿佛与天地合而为一……,这虽然不免有些伤感,但也使人得以收视反听,归根复命。
美感是在茶道冲饮程式的细腻周密,有条不紊,从容大度,气氛和谐等存在状态中产生的,也是主客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其全过程颇能体现“和为贵”的高尚情操,并反映出本地区某种历史传统文化水平及文化背景,起到提高人们生理心理素质的良好作用。
世界本身原是由许多形态的事物构成,唯有以程式为媒介,精神才得以体现。理解阳羡茶道的美学价值,重要的是超越形式而直接领悟其精神,既通过程式,领会程式的文化沉淀及程式实施者的人格,也从中唤醒置身其境者,超越自我的善念,这大概就是茶道的真、善、美。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