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紫砂技巧 >> 火的艺术——紫砂壶烧炼成型

火的艺术——紫砂壶烧炼成型

时间:2013-12-17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百和丹砂百炼陶”。紫涛壶在制坯成型、陶刻装饰等工序完成并完全干燥后,需用匣钵装套入窑,然后放在1000℃的高温中烧炼。紫砂壶的烧炼也是一门颇深的学问,烧窑技艺的陶工,需要有非常熟练的经验,时人把这一操作工艺誉为“火的艺术”。

  最原始的窑,是利用现成的山洞,或者挖掘洞穴,帮石头砌成,在里面焙烧“缶”一类的陶器,这就是“窑”字的由来。

  据《宜兴县志》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宜兴就出现了圆形升焰窑。唐代中叶起窑型向龙窑演变,此后窑炉均为龙窑。

  宜兴的龙窑

  龙窑是中国古代陶业工人的非凡创造,以形状像古人所说的龙而得名。宜兴龙窑,依山势倾斜用砖砌筑成直焰式筒式的穹状隧道,一般长约30~70米,顶端高约12米,倾斜角8~20度之间,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在龙窑穹状脊上的两旁,每距1.3米开着燃料的小洞(俗称鳞眼洞)约50多个,呈抛物线形,内部用土砖砌成,成拱形。燃烧室除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龙窑的尾端一段不放烟囱,紧靠出烟坑有挡火墙和烟火弄。它以松柴为燃料,热量高,火焰长,灰粉质较少,一般生产周期为4天左右。龙窑的优点是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符合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故造价低,又能充分利用余热;缺点是劳动强度大。据考古发掘资料,唐代有宜兴涧众龙窑;宋代有宜兴羊山龙窑,还有浙江龙泉、广东潮安、广西西村、福建建阳、德化等地的龙窑;明、清时期有宜兴欧窑,还有云南建水、四川荣昌、广东石湾等地的龙窑。

 

  龙窑的长短随着生产的发展与品种大小而变化。唐宋时,龙窑窑身较短,为20~30米。明清时逐渐发展到30~50。而紫砂窑开始时小的只有10余米长,后来也有发展到50米左右的。早期烧造青瓷的龙窑被坡度较小,约在4?~8?。后来烧造陶器的龙窑坡度增加加到10?~23?范围,一般是下段坡度大,上端较平坦。

  北宋中期宜兴已用龙窑烧造紫砂壶。这时的龙窑高1米左右,长50余米。因窑内还原气氛较重,无钵裸ti,烧成后断面呈紫红色,常有火疵现象。如蠡墅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几件紫砂壶类器物。

  明清时代,宜兴陶瓷普通采用龙窑烧造。专烧紫砂壶的龙窑,窑门有三四个,窑身较日用陶窑为高,约2.6米~2.8米。紫砂壶原来是套装在缸瓮间的,自明代万历年间紫砂艺人李茂林“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紫砂壶烧成工艺从此向前迈进了一步。

  烧窑的燃料用松枝、硬柴、烧成温度在1200?C左右。据青龙山北麓群窑古陶片的理化测定,吸水率为3.54%,气孔率8.5%,体积比重2.4,可见当时宜兴日用陶的烧结程度已经相当良好了。烧成的气氛,根据缸片的断面多呈灰黑色,缸釉多星蟹甲青、鳖裙等色,为弱还原气氛。估计一是与燃料有关,用茅柴烧成,升混缓慢,火势不旺;二是与龙窑坡度有关,有的坡度较为平坦,在15度左右。这样的坡度,易使窑内呈还原气氛。

  龙窑的烧成可分为预热、烧窑和冷却三个阶段。预热阶段在窑头燃料室加热,使用煤作为燃料。烧成阶段是在窑顶燃烧孔投入燃料;燃料的种类可为松柴、块煤、煤粉三种。过去龙窑均习惯以松柴作为燃料,取其发热量高、火焰长和灰分杂质少的优点。自1958年中央轻工业部召开以煤代柴友窑改革会议以后,就普通采用块煤作为燃料。个别龙窑并试验以发生炉煤气燃烧,更加节约燃料,工人的操作条件也得以大大改善。

 

  根据生产经验,预热又分成小火小中火中火大中火和大火五个阶段。在预热阶段内升温的范围从温室开始,到780℃~850℃时结束。所耗煤的数量和预热期的长短,应根据窑座的大小、冬夏气候的变化和泥坯干湿度及大小规格等因素来决定。以一般中小型窑座为例,耗煤红2.5公吨,烧成时间为20~25小时。其分段烧火法如下:

  窑烧窑的操作,全凭烧窑工人的熟练技巧,以目光观测火焰温度和坯体变化情况来决定。当预热阶段结束后,即把窑顶第一对燃烧孔的泥垛掘开,两个烧窑工人对站在窑背两墙上,投入燃料。一般均先烧坯体的上部,等坯件呈樱桃红色转变到鲜红色的时候,再开第二对燃烧孔,仍燃坯件的上部,而第一对燃烧孔继续烧坯件的下部,以此类推,逐渐向上烧去。因为烧龙窑只凭经验看火色,所以必须掌握“缓烧勤看”的原则,两边烧窑工人应该经常交换对火色的意见,使温度均匀,两边产品同时烧成,做到同时烧上一孔的要求。已烧好的燃烧孔仍将泥垛盖好,并将黏土涂抹封闭,如此操作一直到全窑烧成为止,待冷却后即可出窑。

  奇丽的窑变

  明万历古二年至三十二年,紫砂名家时大彬精选上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作紫砂壶。同时,他摒弃了陈旧的“裸胎露烧法”。陶都自从发现了石骨泥以后,就开始用龙窑烧造有名的紫砂壶。陶工们运用不同的火焰,烧成各种多变的颜色。时人吴梅鼎在《阿羡茗壶赋》里写道: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倏橘柚而苍黄;摇嫩绿於新桐,晓滴琅轩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或黄白堆沙,结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匪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庭。迫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岂隋珠之与赵璧可比,异称珍者哉。

 

  紫砂壶入窑烧炼耐火度较高,不易变型而容易变色。紫砂壶烧成后的颜色,本来是一种黯紫色。这是一种古雅幽静的色调。以后,经过历代名匠的调制配合,增加了许多颜色,主要的有海棠红、朱砂紫、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沉香、水碧、冷金和闪色等,此外还有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橘柚黄、新桐绿等名称。其中最好的是紫色,如紫色的壶再入窑烧炼,即呈青黑色,俗称“乌灰”,古雅可爱。这些多种多样的色彩,有的是泥料的天然本色,有的是艺人们利用不同的泥料调制配合,并在烧炼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即前人所谓“种种变异,妙出心裁”。

  紫砂壶烧成各种颜色的发现,可能和仿钧制作有一定关联。这两种出品不同的地方是:钧瓷的色调是从釉色呈现出来的,而紫砂壶则是在泥坯胎身上烧出各种颜色。紫砂壶一般不施釉,它的特点是淡墨或黝紫的器身上布满着“银砂”、“朱粒”,隐现发光,所谓“黝若钟鼎,灿烂琬琰”在古雅静穆的色调中,现出各种颜色的闪闪光点。

  明代万历时,宜兴陶人欧子明创建“欧窑”,他继承了宋代南北各名窑的成就,烧成了宋代哥窑的片纹、官窑的青色和钧窑的紫彩。这只有通晓各种陶土、釉色的变化原理,纯熟地掌握了烧造技术和火候之后才能做到。欧窑作品,大都用紫砂做胎,故胎为黑紫色。釉彩丰富,以“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色为基本彩色,以天青、云蓝、豆青等色居多,间有葡萄紫等,而以灰蓝色最为珍贵,“于浑朴中见妍整”。在制造工艺上,欧窑(又称宜均)与宋钧有较大的区别,例如宋钧用还原气氛,而欧窑用氧化气氛等。其产品有“花盘奁架诸器”以及瓶、盂、尊、炉等。欧窑之后,宜兴鼎山有葛明祥、葛源祥兄弟烧造的宜均陶器,继承了欧窑的传统,世称“葛窑”。其制品与欧窑产品相同,色式丰富,均釉独绝,日本人最为推崇,制品必须底铭“葛明祥造”“葛源祥造”款式,才以重价收购。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宜兴蜀山、潜洛、上袁一带有10条龙窑烧造紫砂壶,常年产量80万件左右。1921年,宜兴芳桥周文伯和蜀山邵伟如合资开办的永利陶器公司,在蜀山建立紫砂工场,并在从山建一条30余米长的龙窑,定名“永安窑”。先后研制成低火釉的古铜色、天青色、雨过天晴色釉料,制成墨绿色、紫檀色泥,创造了吹釉、挂釉、贴花、印花等加彩技法,并采用宝砂磨光技法,使紫砂壶表面光滑如镜,时称车光茶壶,远销东南亚各国,民国十四年,川埠上袁村的赵松亭等集资建造一座龙窑,定名“复兴窑”,创烧“贡壶”,供应茶坊酒肆。当今的紫砂壶烧出了更多的奇丽色彩,如“九龙组壶”利用9种色泥,就烧出了9种不同样的造型和壶色,这是远过前人处之一例。

  火焰色调与成陶温度

  如何控制火焰的性质和温度,使之满足紫砂壶烧成的需要,是烧窑操作的主要内容。烧窑工人的任务是比较繁重的,但归纳起来,就是看火、烧火和用火。

  火焰的化学性质,对于烧甩的制品有很大影响。一般可根据燃烧产物中一氧化碳含量的多少,把火焰分为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三种。中性焰在实际生产中是难以达到的,故一般窑炉经弱还原焰代替。窑内调风情况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窑内的压力、气氛和温度。故风量、风压的调节,对烧窑来说,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窑火燃烧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陶坯颜色也不断变化,400℃时呈暗红色,600℃时呈桃红色,800℃时量鲜红色,1000℃时呈黄色,1200℃时呈浅黄色,1400℃时呈白色,直到1600℃时量无烟无焰的耀眼白色。这一些,全凭烧窑工人的熟练技巧,靠目光观察,根据火焰的温度和坯件的变化而增减燃料以及空气流量,缩短或延长烧炼时间,使产品合乎规格。窑火要烧到1000℃上下,陶器才能烧成,所谓千度成陶。宜兴紫砂壶所需的烧成温度在1000℃~1250℃之间。这种火焰色调很掌握,“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稀,稀沙土气。”

 

  所谓火焰色调,即火焰在烧成过程中的各种不同色相的变化。根据火焰的不同色调,可推测窑内的相对温度。

  烧成温度,俗称火候。陶瓷制品烧成时,从烧结温度范围中,取出一段区间,在此区间内温度改变,不影响制品的品质的任一温度点都可以叫做烧成温度。国定颁布标准规定,日用精细陶瓷的烧成温度定在吸水率0.5%以下。

  除了瓦器和唐三彩陶器尚属粗陶器的火候温度(1000℃以下)之外,任何陶瓷器要达到密致不渗水且陶质吸水率在0.5%以下,其烧窑成陶温度皆已超过1000℃以上。红泥壶烧成温度1140℃;朱泥掺砂要烧到1180℃-1130℃;紫砂古壶的成陶火候温度在1170℃;现代配料的紫砂壶要烧到1230℃~1250℃;黄泥或白泥成陶火候最少在1240℃。据说陈曼生的古壶有烧到1280℃的,这是因为掺有火山土黄泥砂的缘故。所以没有固定的成陶火候,要看陶艺家熟练的泥料配法和时尚的风格而紫砂壶烧窑成陶的温高。因紫砂壶或其他硬陶的烧成没有不超过1000℃以上的,有“千度成陶”之说。

  窑炉的发展与演变

  窑炉的发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产量质量低、燃料消耗多、劳动强度大,发展到产量质量高、燃料消耗少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烧龙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在某些地区烧造日用陶瓷还采用此类龙窑。宜兴紫砂壶的烧炼,较普遍的是使用新式的倒焰窑、隧道窑、推板窑和电窑,以煤、柴油、电来产生热量,成品质量更比松柴好,生产周期只需几小时。

 

  (一) 倒焰窑

  早在1932年,紫砂艺人张兰舟、张良金兄弟俩在川埠潜洛建成第一座倒焰窑。它与龙窑相比,具有结构简单,设备费用低,适合小规模生产的优点,并可根据产品的不同要求而改变和控制温度。

  所谓倒焰窑,是一种间歇式窑炉,它的名称是由于火焰流动情况而获得的。不管是倒焰式圆窑或方窑,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火焰都从燃料室的喷火口上行至窑顶,由于窑顶是密封的,火焰不能继续上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被烟囱的抽力拉向下行,经匣钵柱的间隙,自窑底吸火孔进支烟道、主烟道,最后由烟囱排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早就发现了“火焰向上”这一现象,因为热气体重度轻,总是浮在上面的,这样,就使人们习惯地把火焰由下向上流动看作“顺”,而把火焰由上而下流动看作“倒”。由于倒焰窑中的火焰在其流动过程中有一段路程是从上到下的,故称为“倒焰窑”。

  在旧式的窑炉中,倒焰窑无论在结构或者操作上都是较为完善的一种窑炉。它的最大的优点有两个:一个是这对制品加热比较充分、均匀。火焰从燃烧室的喷火口出来后,在上行至窑顶的途中,通过对流、辐射的方式把热量传给制品,火焰到达窑顶时,又对顶部制品进行加热,然后折向下行;在下行途中,火焰又对流、辐射的方式对制品进行一次较为全面、充分的加热。火焰在这个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流动过程中,就使上、中、下部产品全面地被加热,加之燃烧室沿窑墙均匀分布,就造成一个四面八方都有火来的局面。制品也就在这样一片炽热的火海之中。煅烧成为陶瓷器皿。同时,火焰在由上往下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把热量传给制品,本身的温度逐渐降低,重度逐渐变大,愈易沉向窑底,在靠近窑门、窑墙的地方,由于散热较大,火焰温度比窑中心低,因而重度较大,容易下沉,别的温度较高的火焰又来补充,这样,就使这些地方火焰的流速较快,流量较多,供给的热量也相应增多,这就部分地补偿了这些部位散热的损失,从而减少了水平温差。倒焰窑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对制品的适应性很强。由于它是间歇式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制品来改变烧成制度,这一点对隧道窑来说,就不大容易。

 

  倒焰窑的主要缺点在于:一是由于装窑、出窑等操作均在窑内进行,因而劳动强度较大;二是热量损耗较大,火焰自窑顶下行后,即经烟道、烟囱排出,烟气温度很高(1000℃左右),这是由倒焰窑的结构所决定了的,否则,下部产品就烧不熟。此外,由于它是间歇式窑炉,因而余热利用较为困难,窑体本身积蓄热损失也很大;三是操作控制不易,需要技术熟练的烧窑工人进行操作。由于这些原因,旧式的倒焰窑正有逐步被隧道窑所代替。

  20世纪50年代,宜兴的倒焰窑不断发展,矩形倒焰窑适合装大型产品,圆形倒焰窑适合装中小型坯件,其容量均在20~120立方米之间,以100立方米最为普遍。对于某些厚大、异形或其他小批量的产品,倒焰窑还是比较适宜的,这也是它目前没有完全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隧道窑

  1965年,由江苏省轻工业厅设计室、南京化工学院与宜兴陶瓷研究所等单位联合设计,在宜兴建成了第一座隧道窑,长85米,它以形似隧道而得名。隧道窑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窑炉,内设铁轨,陶瓷制品就像一个个小旅客,坐在一部部窑车上,车子首尾相连,形成一串,由油压顶车机的推动,在隧道内行驶,窑的两边没有几对燃烧室,供给窑的热量。制品在窑车上沿隧道运行时,炽热的燃烧气体迎面而来,使制品温度升高,一直升到1300℃~1400℃。

  制品内部在温度和气氛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终于由量变到质变,由泥坯变成了陶瓷器。当这些成品驶出隧道,开窑工人就把它们一个个从窑车上抱下。窑尾一车成品到站,窑头就有一车制品进站,窑头就有一车制品进站,两者是同时进行的,隧道窑就是这样日日夜夜、连续不断地运转着,工作着,烧造大量的陶瓷制品。

 

  隧道窑具有产量大、质量好,燃料节约,劳动生产率高等优点。它大大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归纳起来就是“多、快、好、省”四大优点。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