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浅谈紫砂文化中的名人效应

浅谈紫砂文化中的名人效应

时间:2013-12-10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千百年来,江南宜兴这一方水土凭借其独特且蕴满神奇的“富贵土”滋养着多才多艺的荆溪子民,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也因为有了心灵手巧的紫砂艺人而愈发显得充满魅力,经过紫砂艺人们一代又一代心血和智慧的累积,宜兴紫砂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传统文化的积淀益发厚实。

  宜兴紫砂工艺以其古朴、典雅,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数百年来一直蜚声于海内外,广泛地被世界各地的大多数人们所推崇。这其中的缘由,除了宜兴紫砂工艺本身的历史悠久及其艺术上始终延续繁荣的茶文化历史之外,其历代匠师留下的传世佳作更是体现了紫砂工艺的光辉艺术特性,这是中华文化中其它造型艺术所远远无法比拟的,它的造型艺术设计真可谓是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紫砂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中国陶瓷艺苑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紫砂陶材料特殊,宜兴陶泥独具砂性,透气性极好,因此所制作之陶器内外均无须施釉;制品烧成后,主要呈紫红色,表面还有细微的点状砂质凸起,因而统称紫砂。紫砂陶器成型工艺特别,全手工成型是其主要方法,如打泥料(泥片)、打身筒、搓嘴等等;由于紫砂泥自身特殊的鳞片状分子结构,所以形成了紫砂陶在全世界陶瓷成型工艺中独一无二的成型工艺泥片镶接成型法,它足以容纳各种设计想象力,早在明朝中期就已自然形成系统完备的全手工技艺体系。紫砂壶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功能也是独一无二的。紫砂壶造型形式丰富多变,或精美细巧,耐人寻味;或奔放豪纵,气度不凡,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加之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更增添了其浓郁的书卷气,其实紫砂壶的审美特征即是文化因素。将诗情画意融书法、篆刻、绘画集于一体,表现在紫砂壶上更是完美汇聚了中国元素的文化精粹——中国书法龙飞凤舞的线条组合,展现着华夏文明特有的韵律;中国画精心的布局与章法,反映出神州中国古老睿智的哲学思想;再结合篆刻的斑驳古拙所呈现出的金石趣味相映成辉,形成了大美无声的天然美感!这些元素竟然如此不可思议,统统集中表现在人手可握的一把小壶上,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组合,所引发的审美快感和艺术感染力是难以形容的。紫砂造型艺术将这许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了一起,构成了其极度高雅的文化艺术特质。

 

  正因为如此,在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文唱和中,茶饮之风与紫砂壶不知不觉的开始了水乳交融,形成其神奇且富含地域特色的紫砂文化。更为让人想象不到的是,紫砂壶与其他泡茶工具最大的不同在于,经过长时期茶水的有机滋养,紫砂壶本身就能形成“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的状态,接踵而至被奉上的“紫玉金砂”的名头,更形成了其让历代的文人雅士、商贾名流以及众多的紫砂壶收藏者爱不释手的独特魅力所在。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大文豪苏东坡曾经如是感慨说道。提到宜兴,提到紫砂壶,就不能不说说经典“石瓢”,更离不开说说宋代大儒苏学士。古即有“宜兴茶壶之制,皆从石铫衍出”的传说,“石瓢”古称“石铫”,“铫”在《辞海》中被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最早是用来煎药或者煮水,形状像较高的壶,而且口大有盖,旁边有柄,多为沙土或金属材质。宋代茶饮盛行,而“铫”大多用来烹茶煮饮,当中材质最好的应属紫砂。在《次韵周穜惠石铫》之诗中,被贬官到宜兴教书的苏学士欣然唱出“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意即用铜、铁等金属器皿煮茶有腥涩味,紫砂的则不然,不但没有腥涩味,而且“紫玉”泛华,砂石所做之柄又不烫手。发现了用紫砂器皿煮茶不腥涩且略带甘甜的神奇功效后,苏学士在其浪漫豪纵的生活中就离不开此物了,在《试院煎茶》诗里,他又歌道“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仅如此,据传他还意犹未尽,就地取材,用紫砂泥模仿金属吊子亲手设计制作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把“石铫”也就是倍受后人所尊崇的“东坡提梁”壶。一段佳话流传至今,这应该是迄今最早的一段与文化名人相互交融而给紫砂壶带来的“名人效应”吧。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无论此句中的“紫泥”是否指的就是紫砂陶器,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在几次登临古阳羡后留下的千古名句,都给我们这些后辈予丰富与美好的想象。“云火细烟,小鼎长泉,抚琴赏月······”此乃宋人梅尧臣所处时代之最美妙的境界,他不仅在这里汲南岭活泉,烹北园之茶,而且还抚琴赏月,细品着用紫砂陶器泡盛的香茗。

  至明代正德年间,历史上便有了第一位有名姓记载的紫砂艺人供春,“供春壶”(树瘿壶)是仅存至今最早用来泡茶的紫砂壶。从那以后,宜兴便以盛产紫砂壶而享誉天下,巨匠名师随即不断涌现,时大彬以及惠盂臣等等的一批文人名师对后来的紫砂艺人影响极大,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紫砂壶的制作渐渐地表露出强烈的文化追求特征。时大彬所制之壶周正敦实,古朴雅致,大气蕴秀,而且还喜好以竹刻题款,借书法生趣,从而赋予紫砂壶浓郁的文化气息;惠盂臣“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而且“浑朴工致兼而有之”,后世文人多赞他的书法不俗;他善制小壶,以做各种中小型红泥壶即水平壶为多,用泥考究,制作精良,为潮汕、闽粤等地功夫茶的最佳选择,并且沿用至今。

  清代紫砂茶具的制作进一步繁荣,出现了大批名彪青史的紫砂大家,陈鸣远就是其中特别突出的一位。他所制作之紫砂壶,造型生动,做工细腻,刻画讲究,蕴含哲理;他所制作的文玩雅赏也是千姿百态,为后世的紫砂艺人大胆开拓新的表现题材做出了表率。至清中期,紫砂制作的文人化倾向愈发明显,从设计款式到壶面装饰的金石书画更是使得紫砂壶的制作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阶段。个人装饰的陶刻手法尽管有异,然却存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抒情壮志,借壶铭心,展示逸趣近乎成为主流;工艺制作的严谨结合装饰手法的潇洒,孕育并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功成名就的制壶大家,他们大多数是文化人。陈鸿寿就是当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的曼生十八式从那个时代起,直到现在还都成为当今紫砂艺人们的风尚。陈鸿寿喜欢亲自撰写并且刻绘铭文诗画,开创了紫砂壶在形制和陶刻装饰上的一代新风,为紫砂壶制作注入了清新隽永、怡人不倦的文化精神,使得壶型、铭文和画面的内容,布局构图及镌刻技法形成完美的天人合一,体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到了近代,神州大地虽然战乱频繁,宜兴的紫砂壶制作却从未终止。遍布大江南北的酒楼茶肆,随处可见“紫玉金砂”的朴拙身影,愈来愈多的文人墨客与其欢喜结缘,并且逐渐走向海外,多少游子珍视其为家乡土、故国情,“壶随携,铭记不怠其宗”;宜兴籍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无论是求学海外,身处美国,还是避乱至西南,都将壶作为家乡土而不离己身,自然成就了这段脍炙人口的游子思乡佳话,宜兴紫砂壶的家国情怀由此可以略窥一斑。

  新中国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文化艺术全面繁荣的中华盛世,绿色品饮茶风普及,,砂艺名作犹繁星似锦,宜兴这片沃土更是名家辈出,紫砂艺术迈入了有史以来最为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当今紫砂之所以有了如此兴旺发展的空间,完全得益于前辈从陶者的辛勤耕耘和言传身教,这才使得宜兴紫砂艺术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近代紫砂壶的一代宗师,“壶艺泰斗”顾景舟就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他生前总是致力于开办紫砂工艺研究所,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治学严谨,在教学中一再强调并且讲求轮廓、线条、体积以及比例的学问,讲求学生在遵循并精确掌握传统全手工技法的同时,真正去领悟并懂得轮廓线条转接变化的道理,以求真实达到造型设计的简练而又完美。顾景舟的技巧精湛,且取材广泛,他创新的数十种壶型,件件堪称精品,充分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精、气、神、韵之至美,其作品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形器雄健严谨,线条明快、流畅和谐,大雅而深蕴无穷,散发出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集紫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靡繁之风”,由是被当今的海内外艺术界学者专家惊誉为“壶艺泰斗”!

 

  宜兴人是善于创新的,宜兴人聪慧的灵气,皆是源于其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的勇气!在绘画、造型艺术、科学以及社会人文等众多领域,无不闪耀着宜兴人高举创新大旗的身影,象顾景舟、吴冠中和徐悲鸿等泰斗级的大师一样,成为领军人物和开创者,已经深入传统并且依附成了宜兴人的一种潜质。在这方神奇的沃土上,我们这些后辈紫砂艺人们期待自己能给世人留下更多的艺术瑰宝!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