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15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的可贵,不但在于对中国文化传统认识深刻,更在于对传统抱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他确信“传统”的底层里有无比丰富的营养,但只有像牛一般勤奋耕耘才能得到滋养。他的斋号“师牛堂”是他这种理念的象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去”,是他这个信仰的宣言。
品味李可染大师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念、信仰,加深了我对近代紫砂大师范大生作品艺术特色和成就的认识、理解。
把传统的做到极致
范大生传世的作品大都是“传统经典的壶式”,如“合棱”、“合梅”、“四方、六方竹鼎”等。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是范大生紫砂作品的一个鲜明特色。
“六方壶”是范大生1920年的作品。这款壶式曾于雍正年间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对于这款传统的“六方壶”,范大生做得造型典雅,棱线清晰,气度不同凡响。尤其是在紫砂料的配制上独具匠心。“六方壶”的材质以本山绿泥为本,稍加紫砂泥,既可增加壶坯的强度,又可创作出华贵的金黄色泽。一代陶刻宗师邵云儒又为之锦上添花,一面刻《煎茶人物图》,一面刻诗:“红炉吹霜枝,越瓯斟井华。滩声起鱼眼,满鼎漂青霞。庚申春月节录李群玉诗,北岩氏镌”。紫砂大家、理论家夏俊伟先生评论“六方壶”说:此器“是一件珠联璧合的上等佳作。”
1915年,范大生走去师门步入社会不久,其作品就代表中国在“巴拿马国际赛会”获得了紫砂历史上的“第一块”金奖。此后,在国际上大奖不断,即是他作品“要做就做到最好”特色的明证。
紫砂技艺融汇大成
要做就做到最好,不仅是范大生宗师艺术特色,也是他可贵的从艺的艺德、品质。范大生出身陶艺世家,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喜欢动脑的好习惯。19岁已是弱冠之年的范大生跟随著名宗师艺人范鼎甫学徒,更是黎明即起,夜深而息,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熟练的掌握了紫砂的十八般武艺,光货、花货、筋纹器,紫砂三大类型的工艺、技艺,了然于胸、于手,并融汇到心手双畅的境界。
“合菱壶”是范大生最具特色的作品,也是紫砂史上筋纹器的典范,曾在1932年的芝加哥博览会上获过奖。“合菱壶”圆形的壶身,立面菱形,上下对称,交错相映。壶身的腰部以菱花波线分割,似平静起伏、节奏鲜明的水浪,动感强烈,不同凡响。壶盖上四组菱线与壶身跟跟线条,上下对接,严丝合缝,毫厘不差。壶把也由菱线构成,既与壶的整体协调,又显得简朴大方。而且壶内也有筋纹线,内外相和,历历在目,凸显了手工制作筋纹器之绝妙。行家评范大生的“合菱壶”说:“壶比例恰当,线条清晰,造型典雅,实为匠心独运之杰作。”
范大生的传世作品光货、筋纹器精彩,花货也有名作。他创作的“梅花树桩壶”,嘴、钮均以奇崛的枝干构成,浮雕着一派生机盎然的梅花,壶中间的树皮干裂的自然逼真,产生一种光与皱的质感肌理的对比,饶有情趣。范大生的“梅花树桩壶”,为后人不断补充,发展为雅俗共赏的名品“梅段壶”。
紫砂三大门类,有一类作品出精、出彩,即可创出一番天地。范大生不仅是位多产的陶艺家,且能三大门类皆有层出不穷的佳作,并连连在国际大赛中为国家争得殊荣,堪为紫砂技艺一代集大成者的大师。
创新贵在理性探索
名门出师,传统深研,经典仿做,堪为极致,这正是李可染先生的“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要做到这一点,还要有牛一般的苦劲、钻劲,才能得到传统深层次的营养。这些范大生都有了,都做到了,那丰富多彩的佳作,那绵延不断的国际大奖,即是对这一点作出的回答、肯定。
仿做传统,力夺极致,就容易在这一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追求,也就容易在作品留下自我,这即是紫砂古典主义的“仿中出新”。范大生的作品告诉我们,他的合菱壶、合梅壶、六方壶、竹鼎壶、鱼化龙壶等等都有了自己的面貌,有了他自己。
范大生不仅如此,从他的作品来看,他也有“以最大的勇气打出去”的理念和行动,尤为可贵的是他在“打出去”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觉的,而且注重了理性的探索。范大生创新的经典佳作“四方隐角竹鼎壶”即是一个代表。
当代清华大学的张守智教授曾对紫砂壶的造型美作过理论探讨,写下了“试谈紫砂壶艺的造型美”的论文,提出了“重心与稳定性”、“壶的嘴、把与壶身的均衡”、“对比与调和”等六个方面影响造型美的美学范畴。
张守智教授的六个美学范畴是从一个个紫砂壶经典作品的剖析得来的。他论文中列举并分析了许多紫砂的经典作品,如石瓢壶、掇球壶、大彬提梁壶、汉扁壶等等,其中在“对比以调和”一节里,集中对范大生的“四方隐角竹鼎壶”作了解剖。张教授认为:“紫砂壶造型设计上的对比和调和,是利用壶身各部的异同来表现。壶体量的大小、造型的方圆、线条的曲直、坯质的粗细、色彩的冷暖,都是构成不同视觉效果的元素。紫砂壶艺中的对比与调和经常是交错的使用在同意见作品上,以取得更佳的造型外观。如一把壶的钮部和壶身,设计得往往用以小衬大的手法,做成两者在体量上的大小对比,同时又把壶钮造成壶身的形状,使两者的设计在对比中取得调和。”从以上的立论出发,他以范大生“四方隐角竹鼎壶”为例评析说:“四方隐角竹鼎壶,在形体和轮廓上,它的体面方圆结合,线条曲直并蓄,但作者又在明确的对比中运用线、面、体等曲线的过度和衔接,来取得造型的统一协调。”
张守智教授对“四方隐角竹鼎壶”的理性解剖,是对范大生在“以最大的勇气打出去”之中注重了理性的探索,作了学术式的研讨与肯定。
绝技自觉传给后人
作为紫砂人,一生什么成就最大?我以为成就有两条标准,一是个人的艺术成就能对当代产生一定影响,若能对紫砂史有所贡献,就更好。二是,我以为也是更重要的,若能以自己所学托起更多人传承紫砂技艺、传播紫砂文化,那将是一个人艺术成就的最高境界。
明代的时大彬达到了这种境界,当代的顾景舟达到了这种境界,民国时代的范大生也达到了这种境界。范大生可以说上承时大彬,下启顾景舟。
时大彬、顾景舟和范大生都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范大生是伴着“中华民国”走出师门奔向社会的。对清王朝而言,民国也是新社会,孙中山也是太阳,社会也有百废待兴的课题。民国之初,有了紫砂企业,也有了企业办的职业学校,范大生和其他“五位老师”并肩也像当代的“七辅导”一样,面对面讲课,手把手教徒,也带出了一批紫砂高手、名家。
范大生还独具特点的走进刚刚兴起的学校,作了长达7年紫砂陶艺的普及教学。尤为可贵的范大生不论是在学习教学,还是在企业讲课收徒,都是诚心诚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学,以至于自己用心血换来的“绝技”,也能传给学生、学员和徒弟。
自己要高,还要教育更多人要高,以此“两项标准”为紫砂人人生的最高成就、境界,我以为范大生在民国时代是一位,在中华紫砂史上也是一位紫砂大师、宗师。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