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1-15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宜兴素以“陶都”著称于世,是我国目前主要的陶瓷产区之一。这座陶都又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山峦起伏、苍山清溪相继绵延,既富有陶瓷原料资源,又具有发展陶瓷生产的优良条件。汉代时,古称阳羡的宜兴已成为江南的制陶中心;宋代宜兴陶瓷的生产区域集中在以丁山、蜀山、汤渡(今丁蜀镇)为中心的太湖西岸;至明清,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已然“家家捶泥声、户户制陶忙”。数千年的制陶史在这片青山绿水间从未中断。由宜兴出产的紫砂陶,均陶,青瓷, 精陶,美彩陶被誉为陶瓷中的五朵金花。
7000多年的制陶史,不仅为宜兴裹上一层华美的紫色砂土,更给它留下了一笔丰盛的文化遗存——紫砂碎片。如果说一把把流传千秋的完整紫砂器是时光结出的硕果,那么一块块的紫砂碎片大概就是从光阴指缝里不经意漏出的宝石。随着一些挖掘、找寻范围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碎片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它们是破碎的,不完整的,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它们也拥有不打折的历史厚重感,甚至更是因为它们特殊的形态,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于是,一片片细碎的紫砂,携着各自的记忆,重新汇聚到日光底下来。
近些年来,国内大规模的新农村和城市建设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关于地下遗存,姑且称之“第三战场”,而这一时机转瞬即逝,时不再来。这些残陶断瓦很少有人问津,如果这些标本缺少抢救和保护,就很难重见天日。而紫砂标本的收集,对古代紫砂文化的研究、解读是最好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宜兴的紫砂历史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大部分紫砂器或藏于馆舍,或流于商贾,一旦破碎,就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消失,绝对不可复制,复制必假。古代紫砂器“生”之有节,而好者“无度”。有着几百年烧造历史的宜兴地方紫砂器,如今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最后的晚餐”,我们尊称它为“古紫砂标本”或者是“文明的碎片”。然而在人们的收藏行为中,寻求一些同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以小窥大,以残悟整”的古代残件碎片还是完全可能的,它同样可以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收藏意义和情趣 。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人们收藏的最终目的,其实并不是“物质”本身,更不是“物质”衍生的市值。物必传世,钱享后人,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当下能够真正收藏的不过是“物质”背后的历史和文化。那么残片断瓦同样可以映照出绚烂的历史之光?夜阑灯下,如果有幸爱抚把玩一些精美的古代残件碎片,用知识去实践它的工艺,用爱心去复原它的完整,用感恩的心和先人对话,仿佛“如见古人”,你突然间豁然开朗,原来是“风流不用千金买,月移花影玉人来”的另类异趣与境界。
据一块陶片,就能知道一个时代的兴衰,一切理论都是暂时的,唯有事实的总汇才具有永久的价值。古陶瓷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信息,往往是令人吃惊的,它不仅帮助您鉴别整器的真伪,更是最好的历史实物参照物,它是无声的老师。
今天,我们之所以以残瓷断瓦来讲述紫砂背后的事件,是因为紫砂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紫砂碎片所反映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往往是令人吃惊的,它不仅能够对整器的鉴别提供一些帮助与感悟,也是最好的历史实物的参照。它们虽是无声,却静静地在历史的漩涡里坚持着对于真实的坚持。历史把时空的变换刻在紫砂上,时空变换又将部分的紫砂以碎片的形式还与我们,我们再用科学的方法和爱心去拼起这些文明的“基因”,并将它们镶嵌在现代文明的墙壁上······这或许可以看做是一种“文化的轮回”。文明的残片让我们“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大概的意思是说,对历史的尊重能让我们了解未来,借鉴看得见的东西能让我们去认识已经看不见的东西。保护和解读这份属于宜兴、同时也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或许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