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10-17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宜兴紫砂发端于北宋,盛于明清,经历代文人的吟颂、数辈艺人的耕耘,已成为陶苑奇葩、艺中魂宝。
宋代的紫砂器,器形大致分壶、罐两类,一般用于烹茶煮水,至明正德年间开始盛行,并涌现出许多民间艺人。其中供春,不仅创制了极为精致的树瘿壶,还改进了竹刃、木模等制壶工具,从而将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明万历年间,紫砂已呈百品竞研、名家辈出的局面。时朋之子时大彬,精选上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用以制壶。其作品古朴雄浑、不尚研媚,主要有僧帽、竹节和各式筋纹器。江西景德镇造瓷名工陈仲美到宜兴,改业紫砂,有机结合瓷雕手法创作茗壶和许多文房雅玩,丰富了紫砂技艺。期间,紫砂器的焙烧,已摒弃陈旧的“裸胎露烧法”,采用匣钵套装坯件入窑,从而使得壶器色泽光润。明末清初,紫砂壶畅销海外,被称为“红色瓷器”或“朱泥器”。艺人根据各国人士不同的生活情趣和爱好,采用釉饰、纹饰、镂空或开光浮雕等手法美化壶体,但原仍用红泥,质地较粗,除少数精品外,多为大众化商品。清康熙、雍正年间,陈鸣远吸收明代著名工匠徐友泉、沈子澈的壶艺风格,丰富造型、发展品种,从壶器造型到雕刻,形成独特的工艺风格。所制“浴后妃子壶”,泥色纯朱、光润自露、薄如纸片;所制“梅桩壶”,梅桩皮皱枝缠,极富生态,壶上点缀梅花,以有色泥浆印贴而成,整体作品犹如雕塑。嘉庆年间,陈鸿寿(号曼生)自创壶式18种,绘制成图,由制壶名手杨彭年和家人为其制作,主要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瓜形、覆斗、扁壶等式,并请友人饰以书法、刻文于壶身四周,所刻铭文有篆、隶、楷、行诸体。陈曼生在篆刻、书法、绘画、诗文等方面颇有成就,由此“壶随字贵、字依壶传”。至道光年间,紫砂壶形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呈现争研斗巧的局面,传统造型从制作角度分为素净光货、花货、筋瓤货。其中素净光货讲究外轮廓线的组合,并用各种线条装饰;花货以浮雕、半圆雕为装饰;筋瓤货则包括葵式、菱花、筋瓤等。是时,比较风行的新颖壶式为邵大亨的“鱼化龙”壶。
民国初年,紫砂生产已形成磨泥、制坯、刻字、装烧、包装等专业分工,产品分粗货、细货、上档货三类,每类分正、次、两组,按质论价,年产量约100万件。为扩大经营、紫砂窑户相继在上海、杭州、天津等地开设紫砂陶器店,比较著名的有铁画轩、吴德盛、陈鼎和、豫丰、福康、葛德和等。令国人感到骄傲的是:宜兴紫砂于民国4~21年间,相继在巴拿马国际赛会、美国费城博览会,比利时国际博览会、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和美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分别获得头等奖、特等奖、银质奖、优质奖和金质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紫砂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紫砂艺人四处漂泊,改行度日。至1949年,紫砂业仅剩20余人抟坯制壶,产量廖廖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散落在民间的紫砂艺人组织起来,成立独立的紫砂工场,招收艺徒,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的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蒋蓉担任技术辅导员,改革工艺和改进技术,为紫砂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大革命”初期,紫砂壶被列为“四旧”,中高档茶具降价出售,平均每把只售0.20元左右,宜兴紫砂工艺厂被迫部分转产工业陶。1970年起紫砂生产逐步恢复,小型竹节和可心梨式茶具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礼品馈赠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顾景舟所制13件提壁茶具、僧帽壶、汉方壶由轻工业部定为长期保留作品。80代起,紫砂制壶工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制壶艺人以浅紫、紫红、深紫、米黄、墨绿等色的天然矿土为原料,给茗壶铺砂,或单独使用,或混合使用,或杂以砂点,使壶身外表珠粒隐现。朱可心创制的“圆松竹梅壶”一改传统树段形式,用一节竹筒作壶体,以竹枝为嘴、竹叶为把手,盖面以松梅组成浮雕花纹,造型典雅。顾景舟的作品素面光身、不带雕琢,壶身线条清晰、结构匀称、造型典雅。吕尧臣以“绞泥”见长,壶艺新品达100多种,作品有碧波、八方凌云、云中、御玺等。198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方圆”牌高级茶具荣获国家金质奖。翌年,李昌鸿、沈蘧华合作的竹简茶具,以其独具匠心的造型和装饰,与顾绍培的紫砂百寿瓶同获民主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的金质奖章。这些壶器在国际紫砂市场成为竞相争购的珍品。台湾竟出现“等金换壶”的趣事,香港锦锋公司、英泰贸易公司、海洋紫砂陶艺公司和双鱼艺瓷有限公司分别举办紫砂陶艺名人名作展览,同时印制《壶锦》、《砂壶集》、《紫砂春华》、《古今名壶集》等画集,图文并茂,介绍当代紫砂工艺成就和名人名作,更为提高紫砂在海内外市场的声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今紫砂,已经达到了历史的繁荣时期,其独特的手工成型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目前,紫砂企业和作坊有上千家,从业人员已达2万多人,拥有高级工艺美术师80名、工艺美术师146名、助理工艺美术师260多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1人。许多艺术院校与紫砂企业相互结合和补充,双向交流,共同培育和创造紫砂的辉煌。与此同时,紫砂艺人走出国门,到欧洲、南北美洲、大洋州、亚洲大地进行考察和操作表演,而那里的陶艺家亦相继来到宜兴,在文化与艺术的创作领域中,互相探索与交流,为繁荣紫砂,奉献着辛勤的劳动与智慧。目前,紫砂行业新品层出不穷,不少历史上的传统工艺得以恢复与发展。古老的紫砂,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并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为紫砂行业的一个工艺人员,我认为在紫砂发展的新时期里,尚需进一步学习理解紫砂文化的内涵,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广大收藏者的权益,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艺术品位,为进一步繁荣紫砂作出毕生的贡献。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