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初识紫砂 >> 宜兴紫砂壶的文化传统轨迹

宜兴紫砂壶的文化传统轨迹

时间:2013-09-11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以“紫砂壶”为主的宜兴陶,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视点;宽容的、开阔的人文文化积累;丰富的、进取的文化传统。

  (一)

  宜兴,之所以称为中国“陶都”,因其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南部丁山、张渚一带山区,就有了制陶业,历经历史沧桑,未有中断,直至现代,更加繁荣昌盛。­

  宜兴紫砂壶-----利用独特的紫砂陶土、色泥制作出古朴秀美、琳琅满目,又富有江南风味的工艺品,是宜兴所独有的地域文化元素。也与大的社会经济、文化氛围、文人参与相关联。虽然延安、安阳、东北等地也相续发现紫砂矿或类似紫砂矿的陶土,却没有宜兴这样独有的地域文化相配,到今天还没有看到做成“某某紫砂壶”。紫砂壶是世界独有的;宜兴是世界制壶中心。日本收藏家奥兰多早在1874年编著的《茗壶图录》,载录了三十二款紫砂壶。并注明尺寸大小、形制特点、泥韵色泽以及制壶者的印章、铭文、款识、摹稿,编辑目次分明、图样描绘工整、内容介绍详尽。今天的日本陶艺家还在惊叹:有这么好的“上天恩赐”-----把世界上好的陶瓷原料三个组成成分高岭土、长石、石英,天然、合理地粘合在一起后,赐与这块土地上的人类。宜兴真是好福地;丁山,好运气啊!

  (二) ­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必说新石器的彩陶文化;不必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不必说战国时代的帛画;不必说秦朝的漆器、瓦当;不必说汉代的画像砖、石。单说逐渐趋于简约、质朴风格的明代家具的文化元素,把紫砂推向第一次成熟的繁荣期,形成了紫砂的审美发展轨迹。从这一时期紫砂器的造型、装饰上可以看出,借鉴了家具的简约装饰风格。这是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分不开。明嘉万年间,一批官府文人、书画名家对紫砂的推动尤为突出。这些紫砂器也见证、沉淀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与文化趋向。典型的代表人物,要提到河南开封人时大彬与“徒弟兵团”了。­

 

  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把紫砂文化分为创始、正史、大家、名家、雅玩、神品、别派七大类。记述了品茶工具宜兴壶替代银、锡、瓷壶,使上流社会把玩趋向于紫砂壶的情况。还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多名民间高人的技艺及其作品。对于紫砂“泥配泥”有几段记载:“时大彬------或淘土、或杂碙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

  “陈仲美婺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镇,以业之者多,不足成其名,弃之而来。好配壶土。”­

  时大彬当然不是第一个用这种方法的人。随着明朝宫廷、官府的奢侈贡品的变化,“瓷都”更加显得人才济济,景德镇艺术家竞争激烈。一些江西制瓷工匠另辟溪径,来到宜兴之后,带来了配泥的一些新方法。在那时的宜兴无其他原料(染色剂是20世纪初从海外的“泊来品”)可供配制,他们便用紫砂原矿作为原料进行配制,以制作紫砂壶。所以,这些配制技术也就运用到紫砂泥料的配制上,从此便把紫砂艺术发扬光大。开放、吸收,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文化襟怀。中华民族历来有兼容并蓄的襟怀。紫砂艺术的发展,也需要这种襟怀。很中肯历史上江西人带来了在紫砂“泥配泥”上的贡献,就是宜兴紫砂学界开放、吸收,海纳百川的文化襟怀的形象展示。时大彬也是这样。他在文意壶的创作中,完善了传统的制壶技艺。任何有社会意义事物的出现,都是那时社会诸多因素促成的。明代的文人愿意试一试、用一用被认为土里土气、大而不雅的紫砂壶也是这样,不会就学。时大彬的徒弟们大多是来自江西景德镇的制瓷艺人,他们有“配土”的技巧、经验。制作技巧上,他吸收了多方优点,并不断改善创新,可以说造型颇多。时大彬为那时的“壶家妙手称三大”之首。那“三大”是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有人说时大彬家祖居河南开封,从汉代起一直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那书香世家的智力遗传基因,可能是成就他为紫砂界一代巨匠的“天赋”。陈继儒“变大壶为小壶”的建议代表着文人对紫砂壶在“满足基本功能”上艺术升华的呼唤!正是有了明代文人的一试一用,才有了对紫砂壶功能的美学的价值的认识,才有了文人对紫砂壶升华的呼唤,才有了时大彬潜能的生辉。时大彬接受陈继儒等文人的建议,进行“文意壶”的创作,自然会把他创作的小壶、文意壶请他们试用、征求意见。那么,时大彬第一个要征求意见的文人,自然也会是陈继儒。陈继儒在试用中得以享受,得以发现问题;时大彬在听取意见后,更加理解文人的爱好、需求,更会创作出文人喜闻乐见的作品;进而文人也会更喜欢品用时大彬创作的紫砂壶。当时就有“宫中艳说大彬壶”、“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之说。文人不仅喜欢,也乐于为之鼓与呼。于是,时大彬创作的文意壶由泡茶的紫砂茶壶变为文人几上、书案上必备的“雅玩”,便成了历史的自然。明俞彦在“把玩”紫砂壶中竟“得此摩挲日千遍”,那经过把玩的紫砂壶结果如何?林古度作诗曰:“久且色泽生光明”。这是明代文人以诗的语言记录的“把玩”紫砂壶的生动情景。徐友泉是时大彬弟子中制壶变化最多且造诣最高的一个人。他的壶造型众多,而且善于从各方面去吸收。从陶器造型到青铜器造型,再到瓷器、漆器造型,各种各样的造型,他都会将其吸收到自己的紫砂壶创作中去。” 教学相长是中国的一个文化传统。时大彬教徒弟拍打镶接,又从徒弟那里学来配土技艺;时大彬主动探索紫砂造型的开拓,也鼓励徒弟大胆创新,又善于从徒弟的创新中汲取营养,终于使自己得到不断升华,得到“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的历史评价。时大彬以文人为目标市场创作的文意壶,开启了中国文人的“玩壶”的新风。­

 

  清代康乾嘉太平盛世,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与其它工艺业一样,在官府、宫廷需要的带动下,大大提高了制陶技术、经济收入,制壶业开始步入了历史上第二次高峰期。­

  康熙年间制壶高手陈鸣远(其父为徐友泉弟子)开创的壶体雕刻诗铭,署款以刻铭、印章并用,为世代延用、弘扬。鸣远壶名扬中外,有“海外兢求鸣远蝶”之说。有人称其为继时大彬之后又一成就大的制壶名家。­

  “扬州八怪”和我们一样也是喜爱紫砂艺术的壶痴、壶友,只不过他们是清代的一群书画家高手壶友罢了。­

  清乾隆、道光年间,“西冷八大家”之一的浙江钱塘人陈曼生的参与,给紫砂添加了更多、更高、更强的文化新鲜血液。他个人十分喜爱砂壶,在溧阳任县宰时,公务之余,常乘舟来阳羡(今宜兴)与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及邵二泉等制壶名手切磋壶艺。把他已具有诗、文、书、画、印的传统文化元素注入紫砂壶艺术中来,创作出包括“曼生十八式”在内的一大批高品位的壶。陈曼生不愧为地方父母官推动这一“泥腿子”工艺的第一人。一直积极参与的同时,在他倡导下,聚集了许多书画名流参与捉刀铭刻,由幕僚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文人、画家、艺师合制紫砂壶。曼生壶的特点是融造型、文学、书画、篆刻于一壶--------“字随壶传,壶随字贵”。清正廉洁的陈曼生在官场上并不得志,却在紫砂壶艺界上一呼百应、春风得意。即能发挥自己才干,又能满足发泄情趣,他也乐得清闲。于是,将卖壶所得,宴请朋友,趁机也向他们推广紫砂文化……­

 

  (三)

  艺术源于生活,又记述生活。纵古观今,结缘紫砂的文人高士、艺术名流,不胜枚举。他们的参与或挥毫泼墨、或躬身力行、或传经著说、或寓情记事、或寄思言志;他们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促使紫砂陶更好、更快、更强地靠拢于高雅的文化艺术品位,使之更具艺术吸引力。对于提高制陶艺人的文化修养,无疑是一种开拓发展的“催化剂”。­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能够繁盛到今天,“世间茶具堪为首”的紫砂壶具有开阔的、兼容的文化襟怀,在接纳、吸收其它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长。从书画、珐琅、印章、瓷器、石刻、玉器、竹编、牙雕、木雕、漆器、青铜,以及秦砖汉瓦等等工艺中吸取养份。通过好几百年的积累、沉淀,一把传世的经典作品具备了紫砂精湛独绝的技艺,质朴大方、丰富多彩的视觉,完善端庄的造型,沉静雅致的色泽,舒适高雅的实用价值。宜兴紫砂传统文化凝聚了一朝又一朝文士、一代又一代艺人的智慧和心血,从而以千姿百态的制作手法、琳琅满目陶艺造型、丰富多彩的装饰,深得海内外人士喜爱和称颂。数百年来,制壶艺人内师传统、外师造化。这些作品顺应时代,以现实观念参与,截取新的文化意境,以点、线、面、块、体的组合,表达情感,印记了些各个时代的政治变化、经济状态、文化传统、精神面貌。

  这“中国陶瓷之王”(紫砂)的明天­必将会更美、更好!

  世界只有一把壶,她的名字叫“宜兴”!­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