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7-04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之家讯:陈鸣远在紫砂界的贡献或许大家没有个系统的概念,作为清朝时期的制壶能手,他的壶到现在可谓价值连城,一壶难求,陈鸣远在那特定的时代,对宜兴紫砂文化与工艺技术的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紫砂器制作方面的精工纤巧化
我们可从其同时代人张燕昌的《阳羡陶说》的评论:“陈鸣远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见不下数十种,如梅根笔架之类,亦不免纤巧。”其实,宜兴紫砂制壶技艺自明代万历以来就渐趋于纤巧,而陈鸣远只是进一步发扬光大,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壶艺风格——文人风格。徐喈凤的《重修宜兴县志》云:“陈鸣远工制壶、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间”。另外,他的父亲陈子畦亦是一位制壶高手,有“仿徐最佳,为时所珍”、“作品多紫泥,胎薄而工颇精”等赞语。因而,陈鸣远紫砂器的精工纤巧化可以说是承继了陈氏家族的壶艺传统。《阳羡砂壶图考》引用日人奥兰田的《茗壶图录》对鸣远所制的朱泥壶的评论:“制作精细,光润自露,薄如纸片,轻如鸿毛……按鸣远一时之巧手,务要清癯,用意丁宁,工夫百炼,调泥不苟,有惜墨如金之意。”因而《图考》的作者李景康认为陈氏“实驾乎明季诸家之上,盖陈氏家传手法如此,而鸣远有出蓝之美欤!”日人《茗壶图录》对鸣远砂壶云:“泥色紫而光润欲滴,形制椭而四隅微圆,端丽精致,通体风流高雅,超出庸俗”,这些正是鸣远壶艺精工纤巧风格的绝好写照。
(二)在紫砂器品种方面的多样化
陈鸣远作品有壶杯、瓶、盒、梅根笔架、竹根笔筒等,《阳羡砂壶图考》又提到莲蕊水盛。近年台湾詹勋华、杜洁祥所编《宜兴陶器图谱》一书收录了陈氏所制仿青铜器的爵、簋、鼎、钫、觯、洗等,均极为精工,甚至在小盂的仿铜器纹饰也很精致。还有仿生物的紫砂蔬菜瓜果如:核桃、花生、莲藕、菱角、栗子、茄子、黄瓜、竹笋、玉米、荔枝、茨菇、扁豆、白果等等塑器,更是神态逼真,惟妙惟肖。他的壶类作品中,仿瓜果形的也屡见不鲜,如南瓜壶、海棠壶、瓜果式壶等。上海博物馆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曾于1977年10月25日~1988年1月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紫泥清韵——陈鸣远紫砂陶艺研究》展览,展出两馆珍藏带有陈鸣远款印的紫砂陶艺就达一百件之多。当然,其中是否件件是真品,似不太可能,但也不乏精品。由此可见,通过陈氏毕生的竭力倡导与躬身实践,宜兴紫砂器的题材范围确实较明代要广泛得多了。尤其是他卓越不凡的陶塑技艺,足以代表清初宜兴紫砂陶艺的高度成就。
(三)对宜兴紫砂题铭方面的书法艺术化的倡导
虽在明代晚期已出现一些紫砂名家善于在壶上用书法题铭的,但陈氏“所制款式,书法雅健,胜于徐沈”(见《重修宜兴县志》)。《阳羡陶说》的作者张燕昌则说:“余独赏其款字,有晋唐风格”,张氏又云:“于王山家见一壶,底有铭曰:‘汲甘泉,瀹芳茗,孔颜之乐在瓢饮’,观此,则鸣远吐属亦不俗”。《茗壶图录》中所记朱泥壶也有“底镌真书,丁未杏月鸣远仿古”等款字。丁未为康熙六年(1667),这是陈氏早期作品。另一鸣远紫泥壶则刻以行书:“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东坡诗句。《阳羡砂壶图考》中有一鸣远壶,其底有铭:“器堕于地不可掇也,言出于口不可及也,慎之哉”17字。我们从这些壶铭中可以窥见陈氏的书法艺术功底之深厚,文化修养之高雅,这是与他成名后同江南众多的文人学士的密切交往分不开的。
(四)在紫砂印章方面的普遍应用也是陈氏作品的特征之一
鸣远制壶不仅善于亲自刻铭,还善在自己雕塑的花货器物上加刻印章。既有圆章,又有方章,一般多为篆文方印,如“鸣远”、“陈鸣远”、“陈鸣远制”、“壶隐”、“鹤村”以及“石霞山人”等等,圆章则仅刻“陈”字。
总之,陈鸣远应属清代初期正统紫砂工艺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精巧作品重新焕发了江南士大夫赏鉴及酷爱紫砂之风,他首开清代紫砂器文人风格及自然风格的先河,对后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甚至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