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集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新闻 >> 人物报道 >> 新闻详情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鸣访谈

时间:2014-05-30 来源: http://www.zisha.com

  

 

  摘自《陶都》杂志总第11期

  吴鸣,字怡陶。 1957年生于江苏宜兴。1977年于江苏陶校学习陶瓷美术,1986年毕业于无锡轻工职大美术装潢专业。现任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研究员级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苏陶艺》主编、无锡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无锡市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宜兴市政协常委、文联副主席、美协副主席、紫砂陶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学术技术带头人。发表作品数百件,论文数十篇。二十 多次获省、国家级专业奖,连续三次入选日本美浓国际陶展,并获评委特别奖。多次应邀出国办展、讲学、出版个人专集。作品被多个文化机构及博物馆收藏。兼诗 文书画,集设计、制作、刻塑于一体,最早全方位进行现代紫砂创作研究。其创作融合传统、演绎现代、关注未来,自成风格,对现代紫砂创作有积极影响,被誉为 “开紫砂现代陶艺先河”、“新流派”。

  兔年春节刚过,我们专程拜访了这位年前刚刚晋升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吴鸣大师。当我们称他为现代紫砂陶艺的领军人物、紫砂新流派的掌门人时,他一再谦逊地 表示不能够担当这样的称号,恰恰相反,他反复强调着自己对传统紫砂的热爱。交谈中,他对紫砂传统、紫砂文化理解得全面深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他 的创新作品其审美观念、创作理念是十分现代的,但制作材质是纯正的紫砂泥,而且制作工艺也是非常传统的,其源头活水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他只是想对传统的 紫砂语言有所突破,对传统的表现形式加以丰富而已。他说,他一直在紫砂路上不断求索,在砂山中寻道,在艺海里探珠,融汇古今,杂糅东西,并希望自己的努 力、自己的作品能对紫砂的创新发展留下些许“印记”……

  陶 都:首先祝贺吴老师被评为中国陶艺大师,能谈谈这次参评的过程和感受吗?

  吴 鸣:我们主要是提交申请材料和参评作品。评审的过程没有参与。这次是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比,由中国轻工联合会(原国家轻工部)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 办,地方协会协办帮助申报。以前的国家级大师都是紫砂方面的,这一次均陶、彩陶、精陶等都有人当选,目前就只缺青瓷了。这次的评审还是比较紧张的,参选人 数多,时间跨度长。评选也较严格,有一份罗列得非常详细的评审列表,主要考察两个方面:材料和成果。材料包括以前的职称、年限、省级以上的专业获奖成果, 省级以上发表的专业论文及社会贡献等,其他一些性质的获奖只作为参考,这一项占一定的分数比例。这是第一轮筛选。过关的每人提交三件独创作品再评,两个项 相加,平衡排列,评比的专业性是比较严谨的。

  陶 都:您认为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评比对行业的发展有怎么样的影响?

  吴 鸣:我认为这对地方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市场经济愈演愈烈,市场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不知不觉商业气息就会太重,所以我认为以专业为主 的评比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产值和效益,一定要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新的活力,认识到原创性的研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从而推动整个行业 的更好发展。

  陶 都:能谈谈您的从艺经历吗?

  吴 鸣:我1975年高中毕业,1976年进入紫砂厂,分配到徒工班,是班长,师从李碧芳老师。1977年被厂派到陶校学陶瓷美术和陶瓷设计,学习了13个月 时间,期间受到张志安老师的教益很多。1978年回厂从事陶刻,师从一粟、乐人老师,1983年我考入无锡轻工职大美术装潢专业,1986年毕业回厂,到 开发科从事新品开发。1987—1990年,曾应聘到江苏陶校任教,主要教色彩、装饰画、广告、字体设计、展示设计等课程,课堂讲授、作品示范、技术辅 导,上课之余就是搞紫砂创作研究。由于对紫砂的酷爱,加之备课、上课在时间和精力上必定会分心,所以1990年我回到紫砂工艺厂研究所,专门从事紫砂创 作,直到现在。创作之余,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也喜欢诗词文学,喜欢民间艺术与原始艺术的质朴和真率。

  陶 都:您开始也是学传统紫砂的吗?

  吴 鸣:是的,刚开始是学制壶,最初是跟李碧芳老师学的,不过只持续了一年,第二年被选送到陶校学习。

  陶 都:与传统紫砂相比,您的创作理念是什么?您的创作和传统紫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吴 鸣:与其他人相比,我可能是一个特例。学美术起步,对书画与陶艺同样喜欢,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传统紫砂广义上属于工艺美术,而我是带 着一种纯艺术的状态创作的,甚至将做紫砂当做画画,只是材料不同,本质的区别应该是审美方式的改变,所以作品呈现出和传统紫砂完全不同的状态。

  陶 都:都说您开创了紫砂新的流派,您自己怎么看?

  吴 鸣:传统紫砂分为光货、方货、筋纹器等,实际上它们的形状都可以归结为几何形态,而花货则是仿生形态。其实紫砂可基本归纳为这两种形态。但在具体表达上都 有一定程式,也就是它的传统语言特点,再加上实用功能,考虑形成了工艺特征,传统已经很厚,该怎么做?我是从观念上来突破。首先是融入现代理念,其次是淡 化实用功能,不作形态上的分类,规整的、写实的、抽象的都有,在题材、手法、形式上寻求新的东西,表达个人的审美倾向,感受扩展它的文化意义。

  陶 都:传统紫砂还是很重要的,对吗?

  吴 鸣:绝对。我曾经写过一篇《紫砂的本体语言》的文章,就是写传统紫砂的重要性的。它是紫砂之所以成为紫砂的根本。没有以前就不会有后来,没有传统就不会有现代,没有现代,没有不断创新,传统就不会扩展。传统是基础,是关键。

  陶 都:对于紫砂传统您怎么看?

  吴 鸣:好多人对传统的理解只停留在直观的形上,我觉得传统的含义不应该这么狭窄,更多的应该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存在,应该是一种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东方文化的交融,是一种中庸之道的体现,所以这就决定了传统紫砂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必须要很好的融合,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陶 都:怎么理解紫砂自身的特点?

  吴 鸣:紫砂的一代代传承,和画画的笔墨一样,已经有了一定的制作语言和制作方式,泥性、工具、手法等这种表达方式是紫砂特有。创作中要尽量表达紫砂特点儿其 他材质不易、不能表达的东西,但是形的处理可以变化,容纳更多的内涵和意象,使紫砂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含量,扩展紫砂语言。

  陶 都:您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紫砂艺术?

  吴 鸣: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扩展思路。同样的题材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写实的、抽象的、写实加抽象的,发展以前没有的题材,外在的造型和内在的文化互相交融。装饰 手法、材质、烧成都可以求扩展,比如可以用新的陶刻手法和显示肌理特点的制作,既保留了泥性,又扩展了陶刻语言,这是对紫砂艺术的一种促进。

  陶 都:紫砂的创新好像有一定的难度。

  吴 鸣:数百年来传统紫砂的积累太丰厚了,从供春、时大彬到陈鸣远,他们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基本上定型了。后来的继承者,在此基础上丰富发展完善,形成了程式各有特点、绝招,但在创新方面幅度似乎不是很大,没有形成大的流派。

  陶 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吴 鸣:主要的可能还是传承因素及作者自身的状态。历史上的紫砂多为作坊形式的手工艺,因而一般都是父传子,师傅带徒弟,相传的只是同一套相同的基本手法和理念,制作方式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中规中矩,越积越厚。只有当作者的思考方法和能力变化时才能带来创作的变化。

  陶 都:今后是不是会更加强调紫砂的创造性呢?

  吴 鸣:我有过这种想法,而且比较强烈,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创新紫砂艺术,但是创新毕竟只是一个小群体。要突破传统紫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现在大部分 人倾向于传统紫砂,从制作到经营再到收藏,这种观念是习惯形成的,涉及到很多很多的因素,所以要把紫砂行业延伸发展,创新很重要。当然传统是必须要传承 的,要求全部的人都去搞创作这也不行。

  陶 都:对于紫砂的文化性您怎么看?

  吴 鸣:紫砂由于历史上陈曼生等文人的深度介入,将紫砂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它有了区别于民间工艺工艺的文人属性,这是紫砂的特长,也是它异于其他陶瓷的优 势。但他们不是直接创作者,介入的程度多少会受到影响。但这种文化渗入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关键的。我一直很关注这个事,也在努力做这件事,努力将这种思 考融入创作。作为工艺美术行业,文化含量越大,地位就越高,产业就会发展越好。所以我们应该为之不断努力。

  陶 都:和其他的传统工艺相比,紫砂有什么优势?

  吴 鸣:应该说紫砂的优势很明显,这几年紫砂发展的比较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空间比较大。玉石、牙雕等是因为材料稀缺而贵,但紫砂不一样,它的特点 在于制作,在于技艺,在于文化,在于创新。我觉得应该要把紫砂放在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中去考虑,否则永远都只能在小圈子里转悠。

  陶 都:我们应该要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而不光是壶上。

  吴 鸣:是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壶只是紫砂的一个产品,现在有这样一个误区:说到紫砂就是光说紫砂壶,其实不然。这种观点绝对是对紫砂发展的一种限制。文 具、花盆、雕塑都是紫砂,历史上也是这样的。作为创作研究者应该要在大美术环境中思考,不能受到某些观点和自身经历的制约,否则紫砂就难以发展了,在壶以 外的方面不断探索更是对紫砂事业发展的推动。

  陶 都:能结合具体作品谈谈您的创作吗?

  吴 鸣:不抄袭,是我创作的信条。一般我的作品从构思到成品时间往往比较长,比如《期待》设计过程就将近两年,这件作品造型结构打破了常规,将把手放在嘴与盖 之间,一破传统的盖在中间,嘴、把依附于壶体两侧的格式。形式感、视觉感都是新的。这是我长期以来的愿望。后来我又在这个基础简化成几套系列作品。应该 说,从观念到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创新上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比如《期待》,有人说它“有别于古往今来任何一件紫砂器。整套造型主次有序,强弱和谐, 对比奇巧,呼应含情,有时代感,有现代人的情调、思维与风貌。但是其中我也采用传统的制作方式,局部、细节都用传统语言处理,使之细腻而精工,在工艺上形 成高品位。整套作品,格调清雅,情趣浓郁,活泼多姿,且形成长幼有序的小群体,象一位母亲带着一群孩子翘首远望,望亲人归来,望师友归来,也是对未来,对 无限美好的明天的期待。形式与情感,传统与创新,相互交错、揉合。”

  陶 都:您的很多作品充满禅意、哲理,给人以启迪,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吴 鸣:这可能同平时的一些阅读感受有关。我的《庄子•子非鱼》系列壶在通体錾刻的波浪纹样中,拱出略带鱼吻意味的壶嘴,从中或许能捕捉到一点“鱼”味,而整 体却徜徉在远古与时尚相混合的气息中,给传统哲学经典命题做出了一个现代文化图腾。《与先贤对话》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我用壶、杯、碗等器皿形式来表 达。我想有二层理解:一是对传统紫砂文化的反思。传统紫砂重制作语言,重实用功能,规范考究,较多体现出一种共性。《与先贤对话》则不考虑功能,只保留壶 的要素如盛水、把手、出水(嘴)等,用不同的砂泥掺合制成各种肌理,表面压光处理形式光与毛的对比,藉此扩展、丰富紫砂语汇而又能保留它的长处即制作性, 紫砂的“特质”、“纯”与“净”依旧而手法迥异,以体现我对陶瓷的理解,发掘紫砂传统以外的潜在美感和新的内涵。二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孔子、老 子、庄子、禅宗,在有形无形、似像非像砂陶中去体味,以便获得先贤们的智慧及哲学、宗教、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追寻生命存在和艺术创作的真正意义。

  陶 都:2011年您对自己有什么期望呢?

  吴 鸣:我一直认为:紫砂应不仅仅停留在原有方式,她能融纳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展现更广阔的前景,关键在于你怎么对待它,怎样去思考。平时我可能会结合一些书画创作,参加一些专业活动,并争取创作出更多的新作品,在原有的构架上挖掘新的属于自己的那份东西。

  陶 都:谢谢吴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吴 鸣:谢谢。祝《陶都》越办越好。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余青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