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08 来源: 紫砂之家
宜兴紫砂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文人的参与。他们或设计壶样、依式定制;或撰写铭文,书画篆刻;或著书立说,传承文化。
潘稚亮先生作为出生于宜兴的杰出金石书画家,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他开拓创新了紫砂陶印,并与多名紫砂艺人联手合作制壶,是一位对紫砂艺术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人、艺术家。
徐悲鸿1930年绘《潘稚亮切玉图》
潘稚亮(1881-1943),名诒曾,字稚亮。出生于蜀山潘氏望族,著名金石家、书法家,郭沫若称其为“切玉圣手”。童年羸弱多病,耳又失聪。从乡里前辈齐璞斋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弱冠体转壮健,20岁时在上海政法学堂学习,毕业后回宜兴任县议员、劝学所长、款产处主任、禁烟委员会委员等职。不久辞职,以艺术为终身职业。在蜀山西北构“木石居”,闭门读书,精研书画,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潘稚亮印款
他的一生与储南强、徐悲鸿交情甚笃,为两人刻印数以百计。此外,潘氏还热爱家乡紫砂艺术,与诸多紫砂艺人交往,曾在范大生、裴石民、王寅春等多位紫砂艺人的壶上铭刻诗话,为裴石民、王寅春等艺人篆刻壶上的印款,还自制紫砂陶印。
搭桥牵线艺坛扬名
1929年,储南强于苏州购得一树瘿壶,当时经多方考证,确认是供春传器。他欣喜若狂,并依美术大师黄宾虹之说,欲为此壶重新配盖,后经潘稚亮推荐,请裴石民重配了灵芝形壶盖。潘在盖的沿口上刻下如下文字:“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两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后再次牵线,请裴石民为储南强珍藏的传世珍品“圣思桃杯”配了一个托,并亲自提名篆刻,此托上刻有题记12行:“圣思,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桃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在紫砂艺坛留下一段佳话。
潘稚亮篆刻 洞天四宝
牵手紫砂珠联璧合
潘稚亮生活在紫砂业的“重要区域”蜀山,对紫砂艺术耳濡目染,也常在紫砂作品上题铭刻文。
1925,潘稚亮为名艺人范大生“四方竹鼎壶”镌刻装饰。1932年朱可心创作“两鼎”——云龙鼎和竹节鼎,准备参加次年的美国芝加哥世博会。潘稚亮对“云龙鼎”上的纹饰设计提出中肯的意见,该鼎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得了特级优奖。在另一鼎——竹节鼎上镌刻李斯小篆“万年宝鼎”及古钱币纹饰,在上海蓬莱市场预展时,宋庆龄女士即用五百金预定,现珍藏于宋庆龄纪念馆。
与裴石民合作“平圆棋形壶”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潘与裴石民合作“平圆棋形壶”,并在壶身正面题刻诗铭:“平圆合度棋形似,规制居然复古能,推绎南通宁拙言,印壶一例可同论。”壶身背面刻楷书铭文云:“昔为张啬翁范陶印,翁谓与其巧毋宁拙,今时作法务用新奇,此壶独不失古意,古斯拙已。戊寅山山山盦并识”。潘稚亮先生与裴石民的艺术观点是相同的,都主张“宁拙毋巧”,都推崇“不失古意”。
据宜兴紫砂老艺人回忆,潘稚亮十分热爱家乡的紫砂艺术,曾与诸多紫砂艺人有过交往,还自制陶印。储南强先生还为其写道:“蜀山陶器称千古,烧印从来独有君;散于人间三百颗,印家收录当珍闻”的佳句,而这一切也同潘稚强的成就深深的印在宜兴紫砂历史中。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