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7 来源: 紫砂之家
宜兴紫砂器输入日本,始于江户时代末期,被称为“东洋装”,或称“朱泥器”,凡镌有“惠孟臣”、“陈鸣远”等款识的紫砂小壶,在日本特别受欢迎。
日本人善于模仿学习,这也许可以归结于大和民族的某些品质,虽然他们的富士山没有宜兴独有的紫砂土,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研究宜兴紫砂的制壶技艺,自己琢磨不到要领,就萌生了把中国人请去日本教授壶艺的想法。
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名叫金士恒的紫砂艺人横空出世。
身份揭晓
金士恒,清代光绪年间人。江苏苏州人,一说原籍徐州,另据日本文献记载为中国安徽铜山县人,生卒年不详。
嘉瑞拍卖公司2007年9月9日的拍品中,发现了金士恒的“万壑云烟山水册页”(见《中国古字画专场》集80页)。此册页书画计20张,其中有四张作品上的落款是“彭城金士恒”,还有6张书画上钤了方印“彭城后裔”。这四张作品上的毛笔落款“彭城金士恒”和六个“彭城后裔”的印章,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金士恒的原籍是彭城。
他十三岁随父赴沪拜瞿子冶为师,学习书画篆刻,诗书画印均具相当高的水准。紫砂史上参与紫砂创作的文人本是凤毛麟角,且大多着力于紫砂器的书画刻绘装饰,能够自抟自画自刻者,金士恒之外当无几人。
远渡重洋
据相关记载记载:光绪4年(1878年,日本明治11年),应日本常滑地区陶工的邀请,和宜兴制壶高手吴阿根同往常滑,传授给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等3人紫砂“打身筒”制法及陶刻装饰技法,授艺时间达半年之久……是日本制作宜兴风格朱泥茶壶的开始。
▲金士恒制
他善制日用陶罐、坛缸之类,后别具匠心,采用白泥制成似壶非壶、似坛非坛、形式怪僻、实用美观的“蛹壶”。又应邀至日本常滑,建作坊,传授紫砂技艺,被日本人奉为“陶业祖师”。其作品的落款,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经常写“彭城金士恒”,钤印“彭城后裔”、“彭城金氏”。
▲金士恒制紫泥刻“静和”梨形小壶
金士恒行笔迅捷,运刀有力,字形正倚交错,大大小小,开开合合,线条粗细变化明显,跌宕有致,自成格调。他结字造型或倚或正,或重或轻,有“来如雷霆收震怒”之美。
旅居日本期间,金士恒亦深受日本煎茶道使用及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出许多“拙而密、朴而雅、流直而快于注汤、大小适宜有韵致”的文人紫砂佳作,其中亦不乏用常滑本地胎土创作的佳器。
名留海外
中日之间紫砂文化的交流历史并不长,紫砂技艺的传播就更短,仅有132年的历史。中国向日本教授宜兴紫砂陶技艺的是金士恒,他是公认的将宜兴紫砂技艺向海外传播的第一人。
▲金士恒于日本制
1986年常滑举办“金士恒展”,常滑市教育委员会教育长痘筑万年在开幕式上说:“自古以来,对一直以制造大型粗糙陶器为主的制陶地—常滑来说,这在技术上、观念上都是一次革新.......
▲常滑介绍纪念牌
即使在技术上能够做到,但像茶具这类陶器,其背后必须有广阔、深远的文化积累,否则只是形式上的模仿,不可能出现制品本身所具有的根本魅力,而指导这一最根本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金士恒先生。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