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12-16 来源: http://www.zisha.com
“你看这只锡包紫砂壶,不仅制作精湛,满工工艺,而且,壶嘴上的龙头可以拿下,更奇特的是它壶流的下弯处制成铜钱孔,不仅不影响流水还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暗示:赚钱像流水一样快。如此茶壶谁不喜欢啊!”说起紫砂壶,已过天命年的紫砂壶收藏家王挺俊如数家珍。确实,走进收藏家王挺俊的"击壶斋"藏馆,不由得对他琳琅满目的藏品和各具特色的茶壶击节赞叹。
第一感觉觅精品
20多年前,王挺俊工作之余喜欢养花弄盆,由于花盆大都为紫砂制成,所以,在种花的过程中他慢慢地学会了识别紫砂作品的技能。但是,等他学会了看紫砂器皿瓶底盆边的印款后,却"移情别恋",对收藏紫砂壶有了浓厚的兴趣。
紫砂泥是宜兴得天独厚的特种陶土,这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天然资源。用这种泥制陶,会发出一种坚致的光泽,显现出别种陶土所不及的优点。于是,王挺俊迷上了紫砂壶。1986年,王挺俊得知上海高桥地区一个地摊上有一把包浆十足的"狮球壶",便抽空骑车寻觅而去。见壶后果然眼前一亮,此壶高10厘米,宽13厘米,一面镌有"银丝缕缕,辛酋夏月"八个字,另一面刻着简笔山水,品相完好。壶底印款为梅花瓣形小印,中间是楷体"商标"两字,花瓣上有"恒丰厂造吴"五个字,壶盖内有"范"字圆章。
此时的王挺俊还不知道20世纪初宜兴的"恒丰厂造吴"就是后来注册"金鼎商标"的吴德盛,也不知道当时的范大生在制壶界已经鹤立鸡群,但他有一种预感,此壶不可等闲视之,于是,他慷慨解囊,如今,此壶身价不菲。10多年后,王挺俊专程到宜兴紫砂厂拜访高级工艺师顾绍培先生,经顾先生鉴定,此壶为当时名家制作时,他庆幸自己当时的第一感觉和果断。
玩物增智
凭借第一感觉收藏到的一把狮球壶让他高兴不已,也让他信心倍增,于是,闲暇时候,他会经常出现在地摊旧货店,研究紫砂的收藏。1998年,他写了一篇颇有心得和见地的关于紫砂文化的文章发表了,引起了宜兴市陶瓷协会会长史俊棠的关注。不久,王挺俊应邀访问陶都宜兴,结识了汪寅仙、徐秀棠等多位紫砂工艺大师,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藏品,玩物让他增加了广泛的知识。
2001年的春天,他在古玩店里看见一把缺盖的"高梅花壶"。这把壶的壶身像是一只束腰的观音瓶,壶高16厘米,宽19.5厘米,壶身纵向有五条筋纹,壶嘴和壶把均以梅花老枝造型,挺拔刚劲。在紫中泛青的壶身上用段泥在靠壶把的下部嵌饰了三朵盛开的梅花,仿佛一股清疏之风迎面扑来。壶底款有当代紫砂艺术大家"朱可心"之印,然而这印款中的"可"字又与我们常见的写法不同。
他从这把壶的造型、泥色、做工等方面确定:绝非一般艺匠所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把缺盖的、底款未曾见过的梅花壶。不久,经朱可心大师的后人鉴定,认定此壶是朱可心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据朱老的后代回忆,这枚印章没有看到过,但印在作品上的印款见过。解放后再也没有用过,印章也不知去向,所以,这把印有朱可心"可"字最后一笔二弯的印款作品传世极少。
当确定此壶是朱老的遗作后,朱老的高徒、当代紫砂工艺大师汪寅仙,克服时隔60余年紫砂难觅相同泥质的困难,精心为老师的遗作配盖,盖面的五条筋纹与壶身相通,壶钮以一段苍老的梅枝弯曲于壶盖上,并延伸出两个新枝来,上面嵌饰着三五朵段泥的梅花,一样盛开得那么灿烂,无论泥色和口盖的配合,还是梅干新枝、花瓣花蕊,都做得一模一样,不但珠联璧合,而且天衣无缝。主人不说,谁会知道这把壶还有如此这般的佳话?
收藏还是看眼力
如今,紫砂壶的行情看涨,一些收藏爱好者在感叹寻觅不到好货的同时,也懊悔当时拘泥于一些传统的固有的想法:便宜些,再便宜些。结果,好东西与他失之交臂,只怕此生今世再也无法"相见"了。
但是,王挺俊却不是这样做的,一件好藏品一旦确定,他总会想方设法收入囊中。2003年秋季,王挺俊来到六朝故都--南京,在秦淮河边的夫子庙古玩市场内他看中了一只清末时期的锡包紫砂壶。当时,商家开价3000元,他还价2500元,最后以2600元成交,这时候,在一旁的朋友说:这种茶壶在地摊上1000多元就可以拿到。言下之意,2600元买贵了。但王挺俊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想法,买下了此壶。因为,他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和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今天如果不下单买下来,也许以后再也见不到了。确实,到目前为止,王挺俊转了多少古玩市场,未见有同类精品出现。只是在去年春节期间,他在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中,看到类似的锡包壶,估价13万。
王挺俊认为,目前市场上紫砂壶的行情看涨,值得去收藏和投资。纵观这几年来情况分析,基本行情是以5倍的价格往上翻,而名家紫砂更是引人关注,他预测,未来的紫砂收藏也会很乐观。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