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全球紫砂藏品连锁品牌
紫砂之家 >> 紫砂学院 >> 文玩收藏 >> 顾景舟紫砂壶手稿集(资料较长,建议收藏)

顾景舟紫砂壶手稿集(资料较长,建议收藏)

时间:2025-03-24 来源:紫砂之家

紫砂壶既是造型艺术,也是手工技艺。所有的功夫,最终都要落到壶上。在创作中,习惯先打腹稿,腹稿成型后,再画草图,然后才开始动手创作。


顾景舟不仅精通抟壶,还深谙测绘技术,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创造性地记录下数套精准的“尺寸”标准。


图片


这些珍贵的手稿,或原创或测绘,记录了顾景舟大师的热爱和追求,也为后人研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01


板桥提梁壶

 


图片


1979年,章以谦导演来紫砂工艺厂拍科教片《紫砂陶》(原名紫砂春华),顾景舟为艺术顾问和指导。“腹大嘴尖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郑板桥的这首茶壶诗,在影片里要讲到。为配合影片拍摄,在章以谦的建议下,顾景舟亲自设计了板桥提梁壶,由徒弟葛陶中制作、谭泉海仿“板桥体”书刻铭文。铭文的内容,就是郑板桥的茶壶诗,另一面刻绘板桥风格的竹枝。此提梁壶有三孔桥钮和麻花钮两种形式。


图片

▲葛陶中制、谭泉海刻 板桥提梁壶


此壶型虽为顾景舟原创,但他没有亲手制作过。


但板桥提梁壶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1994年的一天,顾景舟从工作室的柜子中取出了,当年葛陶中所制板桥提梁壶的壶坯。当年壶坯做了三把,顾景舟留下一把,而这把竟然一放就是15年。
 
图片

▲顾景舟刻板桥提梁壶拓片


正面铭文: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壶叟篆 

反面铭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甲戌仲春,老萍并笔。

壶底铭文:此壶为十五年前设计,以作紫砂春华电影片头之用,授给陶中制作者,泥坯藏至今日始书刻之,诚可留纪念也。景舟八十岁书。 


图片

▲顾景舟书刻之作


顾景舟要亲自书刻此壶,并将其送给葛陶中作纪念。顾老以娴熟的刀法在壶身两面与壶底分别书刻铭文,铭文字体有篆书,也有行书。展现顾景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凡的陶刻功力,让我们在拓片中,感受到顾老书刻的苍劲与老辣。 


 

02


凤首龙把壶



图片


上世纪30年代末,顾景舟曾应古董商人郎玉书聘请,赴上海“郎氏艺苑”从事制陶。其时上海正经历紫砂仿古浪潮,顾景舟的主要工作,便是仿制古壶,凤首龙把壶就是这一时期仿陈鸣远制器所作。


图片

▲顾景舟仿陈鸣远凤首龙把壶


图片

▲陈鸣远龙把凤嘴壶原件


1982年9月,顾景舟和他的学生高海庚潘持平等,受邀为北京故官博物院所藏紫砂器做鉴定,发现了库藏的两件“鸣远”款凤首龙把壶,因为技艺实在高超,竟可乱真,竟然被当做陈鸣远的真迹收藏,经顾景舟鉴定,系出自他手,为当时共做三把中的其中两把。 

 

03


报春


图片


报春壶,由紫砂大师朱可心所创,以新竹、老梅、苍松、碧桃为题材,将自然形象与紫砂完美结合,被无数后人仿制,成为花器中久负盛名之经典。


图片

顾景舟制九头咏梅套组,在2014年嘉德春拍中,以2875万的价格成交,刷新紫砂拍卖最高价纪录。 


04

扁壶



图片


扁石壶或许为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所创,但是否有大彬真品存世,于业内众说纷纭。


图片

▲杨彭年制“ 桑连理馆”款扁石壶


根据曼生传器的壶底铭文之意,昔日陈曼生偶得大彬制扁石壶,令其幕客杨彭年摹之,也由此延续及改进成为后来的扁石壶式。



05

风卷葵



图片


风卷葵因为其造型简洁明快,曲线顺畅自然,规范的图案以及生动活泼的形态成为花货的传统经典器型之一,展示了花货自然、生动细腻、生机勃勃的风貌英姿,象征了生命的顽强以及长盛不衰。


相传风卷葵是清朝制壶大家杨彭年妹妹杨凤年所制,以风吹葵叶的动感入壶,造型简洁明快,圆润古朴。表现葵花在一刹那的灵动之感,其曲线顺畅自然,神采飞扬,收尽了天地之灵气。


图片

▲杨凤年制 风卷葵



06

此乐提梁



图片


此乐提梁壶”,1986年由顾景舟与韩美林合作创制的壶型。融合了顾景舟精湛的壶艺、韩美林超前的设计理念。


壶身饱满,扁圆如鼓,下腹略丰,轮廓明朗,曲线有力。整体隽秀协调,于拙朴中见纤巧。


壶腹镌刻,常见二式。一式为篆书“自有乐处”,落款“丁卯年冬景舟美林制于丁山”。


一式为“不圆而圆,不方而方,智欲其圆,方欲其方,刚柔相济,允克用藏”,顾景舟曾题写此铭。


图片

▲韩美林题 此乐提梁


图片

▲顾景舟题 此乐提梁



07

水平



图片


在明之中期盛行品茶,故小壶开始得以流行,水平壶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工艺制作水平的提高,在广东福建盛行的"工夫茶"在喝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汁出不来,还必须将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壶漂浮在水面时壶仍保持水平而不倾倒,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


最着名为惠孟臣水平壶。


图片

▲顾景舟制 “墨缘斋制”水平


顾景舟的朱泥水平壶主要制作于学艺之初,壶底使用“墨缘斋制”印款,选泥考究,器表散发红润光泽,做工精细,平稳持重,简雅有神。



08

大彬壶



图片


此图纸乃是顾景舟为扬州博物馆所藏大彬壶所绘的测绘图,详细注明了各个部位的尺寸,右下角落款处亦留有测量及绘图时间。


图片

▲时大彬制 六角方壶


这件大彬壶,1968年出土于江都县丁沟镇曹氏墓,据一同发掘出的一方砖刻地券,乃知墓葬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是目前已知出土并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方壶。


图片

▲六角方壶底部


身筒呈六方柱形,由六片大小相同的长方形泥片镶接而成,形态自然,不见接缝,壶盖圆形,中有圆锥形钮,或许与“天圆地方”的观念有关。壶底刻有楷书“大彬”二字。 



09 


雪华



图片


雪华壶是顾景舟于20世纪70年代创新之作,壶名取瑞雪兆丰年之意。


图片

▲顾景舟制 绿泥雪华


雪花,又名“六出花”,呈六方形,故壶体设计成六方,通体由泥片镶接而成,制作规整,方中不失圆融,圆融中秉持端正,充分展现了紫砂壶的工艺魅力。


图片

▲顾景舟对雪华壶制作的改进意见


10


汉铎



图片


清代书法家梅调鼎曾参与汉铎壶的制作,所作铭文“以汉之铎,为今之壶。土既代金,茶当呼荼”,恰好解释了汉铎壶的由来。


图片

▲铎


汉铎壶,根据汉代礼器兼乐器“铎”的造型仿制而来。以陶土代替了金属材质,制作出来的紫砂壶的珍贵程度却丝毫不逊于黄金。


图片

▲顾景舟制 汉铎


顾景舟的演绎,对汉铎壶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整体线条流畅简练且比例协调,直中带弧,线面转换周正舒坦,稳定中孕育变化,通体不施任何装饰,以裸胎之美诠释纯料紫泥“汉铎壶”式最本真的魅力。



11


邵元祥壶



图片


邵元祥,明末清初宜兴制壶艺人,生卒年不详。《阳羡砂壶图考》中记载:“元祥制壶坚结,式度近亨裕、亨祥,而精细不逮。”


该图纸乃是顾景舟为邵元祥传器六方壶所作的测绘图,不仅标注了各处的尺寸详情,还记录了对造型的简要描述与绘图的时间。


图片

▲邵元祥制 六方


邵元祥此壶,以古代宫灯造型为基础,壶身、钮、盖、嘴、把均呈六方。丰肩收腹,底足开犴门,高颈留肩线与口线,盖顶平叠一线,盖面六棱弧起,钮作六方柱状,三弯流,飞把扣肩垂滴,平底钤有“邵元祥制”篆书方印。

 

12


大亨德钟



图片


著名画家唐国新爱壶成痴,素来喜好收藏紫砂壶,一日偶然得到一把壶盖破损的大亨德钟壶。唐国新与顾景舟交往甚密,于是将壶带给他鉴定,确定为真迹后,顾景舟主动提出为此壶配置一个新盖。


图片

▲配盖后的大亨德钟


紫砂壶配盖并非易事,然顾景舟对自己的技艺有足够的自信,他坦言:“除了我,谁也配不出大亨壶的丰韵、神彩、精细和豪迈,必先知其人,而后仿其壶,必先知其料,而后用其工,只有心灵和手艺的相通才能品出大亨成壶的心境,才能配出大亨作品的神韵。”


图片

▲顾景舟配制的新盖


壶盖配好后,与壶身浑然一体,合盖紧密,揭盖轻易,无论泥、款、功,抑或是形、神、气,皆配合得天衣无缝,几乎看不出后配的痕迹,唯有盖内所刻的“景舟配盖大亨壶,时年七十有七”字样,诉说这段配盖的经历。

 


13


莲贡罐



图片


顾景舟以其在光素器上的成就而闻名,实则他花器、筋纹器样样精通,制作各种杂件也得心应手,可谓紫砂界的全才。


此款莲贡罐即为顾景舟设计,有720CC、540CC、360CC、180CC四种规格,能够满足对容量大小的不同需求。


弧肩圆腹,平底圈足,大口嵌盖,简练实用,既可用于储存茶叶,也可作为陈设摆件。 

 

14


菱角咖啡具



图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顺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紫砂厂曾制作紫砂工艺品远销海外,由于许多外国友人偏好喝咖啡,里白釉外紫砂的装饰方法曾一度应用于制作紫砂器皿。


图片

▲顾景舟制 松鼠葡萄套组


顾景舟的菱角咖啡具,就是为出口而创制,套组包含咖啡壶、杯、碟、奶杯以及糖缸,造型简洁而有韵。


图片

▲顾景舟制 玉露诗文套组


同样融合施釉工艺的作品还有松鼠葡萄套组、玉露诗文套组、高腰线提梁壶套组等,都曾在拍卖场上创下佳绩。 

 

15


砂罂壶



图片


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卷三十五《答宣城张主簿遗雅山茶次其韵》中有云:“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诗中所说的“砂罂”即指紫砂壶。


除此之外,欧阳修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苏轼的“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等诗词,都印证了在北宋以前,就已存在紫砂壶。


再结合宋代出土的残器来看,这一时期的紫砂器为一般日用陶器,多作茶铫用于煮茶或煮水,但制坯和烧成工艺尚不成熟。

 

16


竹节壶



图片


“竹”是品性高洁的植物,尤其是在宜兴这样一个竹的海洋,竹,更是人们眼里口中的爱物,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壶身、壶嘴、把、盖钮亦取竹段,生动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壶亦清高。昔有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板桥竹石图数幅,以达文人之意。今竹寓于壶,更显清雅。时而似有古风轻轻徐来,时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来。


图片

▲顾景舟制 墨绿泥竹段壶 


因篇幅及资料搜索有限,应有疏漏,待日后整理补全,感兴趣的壶友也可以搜索相关实体书籍,增识添悦。

 



紫砂之家畅销艺人合集
点击下方文字了解更多信息及作品

徐秀棠】【吕尧臣】【顾绍培

鲍志强徐汉棠】【徐秀棠

李昌鸿季益顺吕俊杰

徐安碧王潇笠】【江建翔

张志清】 【陈宏林】 汤鸣皋】【顾勤


篇幅有限,待更新···



更多普洱、紫砂壶选购/鉴定/养护等问题
如无专属客服,可添加小助手微信zisha5847
也可长按识别或直接扫下方二维码添加↓ 
图片

扫码咨询 

展开剩余全文

TAG关键词: 编辑:风铃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伙伴:中国紫砂协会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 宜兴紫砂壶艺术研究所
艺术顾问:顾绍培 吕尧臣 毛国强 季益顺 徐安碧 徐汉棠 吕俊杰 李昌鸿 徐秀棠 潘持平 何道洪 周桂珍 鲍志强 曹亚麟 吴鸣 华健 葛军 陈国良 曹婉芬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紫砂之家APP: 应用权限 隐私声明 开发者:上海紫砂实业有限公司 站点地图 名家大师

紫砂之家APP
微信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