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自明始,至清最为繁荣,文人的推崇不断提高了紫砂器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陈曼生。
曼生为西泠八家之一,善书画篆刻,爱好砂壶,其于溧阳任知县时,与宜兴紫砂名家杨彭年合作一系列紫砂壶,并设计并题茗其上,后世泛称“曼生十八式”,将文人紫砂带向一个高峰。井栏壶为曼生十八式之一,其取水井之石栏为造型,设计成壶,曼生与彭年有多件传世,且题铭不同。

曼生井栏丨清 杨彭年制曼生铭刻
汲井匪深,契瓶匪小,式饮庶几,饮以为好。壶型简约而大气,极有韵味,壶身铭文意趣深远,刻绘高绝,刀笔入神。

曼生井栏丨清 杨彭年制曼生铭刻
天茶星,守东井,占之吉,得茗饮。此款为平盖嵌盖式,壶流较之略直,壶身圆身直腹,形制大体未变。曼生于溧阳零陵寺访得一唐代古井栏,其上更是有铭文记述,于是便以此为形,重改井栏样式,并还原铭文于壶身,妙趣盎然。

曼生仿古井栏丨清 杨彭年制曼生铭刻
原件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款作矮颈,平盖压盖式,改柱形钮为桥钮,且盖沿稍小于口沿。壶身铭文:维唐元和六年,岁次辛卯五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沙门澄观为零陵寺造常住石井阑并石盆,永充供养。大匠储卿郭通以偈赞曰:此是南山石,将来造井栏,留传千万代,各结佛家缘。尽意修功德,应无朽坏年。同霑胜福者,造于弥勒前。

曼生仿古井栏丨清 杨彭年制曼生铭刻
另有一款形制大体不变,身筒较之更高,且在桥钮上有加圈钮装饰,此款井栏谓之曼生仿古井栏。(即曼生仿照唐代古井栏形制)曼生之后,井栏形制亦多有演变,其中以申锡款别具特色,申锡井栏身筒更近梯形,上窄下宽,最大的特点是其肩平整,与壶身转折分明,并不做饱满过渡,有别于曼生款。

申锡井栏丨清 申锡制
其此件以堆泥装饰,以黑泥、黄泥、段泥为彩,半写半塑,经营出一株盛放的牡丹,雍容华丽,下衬坡石草叶,并以竹刀描绘花径叶脉,细致生动。壶身另侧以绿泥写竹,一竿疏竹彷佛由壶把根处生出,运笔含蓄内敛。至于曼生遗韵的玉成窑,自然也有别具特色的井栏壶,其为直筒身,平嵌盖,且在流把处理上皆是明接做法。

在装饰上仿汉铜镜式样,又取“长乐未央,长毋相忘”瓦当铭,整器文气十足,古雅卓然。至近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在曼生井栏的基础上亦改动,将壶体下部做加宽处理,使壶体更趋丰腴;把原作每处的锋角演变为圆角。整体线条更为饱满自然,在壶嘴的处理上最为特别,飘嘴极为灵动。

景舟矮井栏丨顾景舟制
而景舟七十后所做井栏,技艺纯熟,在形韵上几无可挑剔,作品更显刚中有柔,线条流畅,搭配更趋完美,远近观之,全器浑圆雅致,造型优美,气韵生动。

景舟矮井栏丨顾景舟七十后制
上款名为矮井栏,是因为顾景舟在此基础上,更是设计了一款高井栏壶式,也是较之前井栏改动较大的一款。

壶身丰腴高挺,盖面作圈纹层叠,意为水波漾起,在壶把上做飞的装饰处理,整器气韵贯通,大方雅致。

六方井栏丨周桂珍制

六方井栏丨何道洪制
井养不穷,是以知汲古之功,井栏寓井之内韵,为常德之器,赏用皆宜,得者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