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12 来源:网络
宜兴陶瓷的外销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末年,当时宜兴已是全国知名的陶瓷产区,紫砂陶和均陶尤为出色,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泰国因广东潮人众多,茶文化盛行,成为宜兴紫砂茶具的最大进口国。同时,紫砂陶也开始进入欧洲市场,与欧洲饮茶风尚紧密相连,被誉为“红色瓷器”或“朱泥器”,并因与美洲印第安陶器相似而被称作“帛加拉”,在欧洲广受欢迎。
17世纪,宜兴紫砂器通过葡萄牙商人传入欧洲,法国甚至出现了仿制品。德国学者色特格尔也成功仿制并撰写了关于紫砂的文章,足见紫砂在欧洲的声誉。明清时期,宜兴紫砂壶还大量传入日本,被日本茶道和盆栽爱好者视为珍宝。
1935年,伦敦国际展览会上展出了英国人大维德收藏的宜兴紫砂壶等珍贵艺术品。同时,清乾隆年间,宜兴紫砂花盆也传入日本,并受到盆栽爱好者的喜爱。日本贵族平野忠司甚至鼓励日本人在常滑市仿制宜兴紫砂器,后聘请宜兴紫砂艺人金士恒到日本传授技艺,这些仿制品被称为“常滑烧”。
在东南亚市场,宜兴陶瓷也表现出色。一种壶身贴有花卉的宜兴茶具因其异国情调而备受海外消费者喜爱,为当时低迷的宜兴陶瓷行业带来生机。清代中叶海运开放后,宜兴许多窑户在通商口岸开设陶瓷商店,将宜兴陶器大量销往国外。光绪年间,宜兴陶瓷在东南亚市场销路更佳,丁山白宕鲍氏、陈氏甚至在新加坡开设了宜兴陶瓷行业在国外的首家商店“鼎生福”。
然而,好景不长。三十年代初,日本对宜兴陶瓷等商品采取高关税限制政策,东南亚国家也因课税过重而削弱了陶瓷产品的购买力。随后抗日战争爆发,宜兴陶瓷外销陷入绝境。尽管如此,宜兴陶瓷的海外之旅仍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远的影响。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