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卫视的一期鉴宝节目中,一位持宝人称,自己1993年在苏州旅游的时候,在一位兜售老物件的老人那里,买了一把壶。
之所以价值这么高,是因为此壶正是民国时期著名紫砂大家冯桂林的传炉壶。冯桂林(1907—1945)宜兴蜀山人,民国时期紫砂艺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师从程寿珍、范大生等名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制技精湛。冯桂林十几岁时,便因毕业习作《上合桃壶》引得“江苏省立陶器工厂陶工传习所”众人围观。在“江苏省立陶器工厂陶工传习所”二十名学员中,每次举行考工比赛,冯桂林都摘得桂冠。程寿珍很喜欢冯桂林,范大生看过他的习作,也不由感叹:桂林日后必成大器。冯桂林的壶艺特征既有整体的完美气势,细部刻画也绝不含糊,故每成一件,常属精品。传世作品有传炉壶、福寿蟠桃壶、龙头玉环壶、梅桩等。成交价:109.25万然而,1946年,处于创作高峰期的冯桂林却因病逝世,年仅39岁。当时紫砂同业公会为他举丧,当地报纸也刊登悼念他的文章。“千奇万状信手出,鬼斧神工难类同”这两句诗便是对其的最好评价。传炉是紫砂壶的一个经典器形,取材于我们古代的青铜器。就制作的难度来看,成型难度相当高,甚至可谓是紫砂陶器中,最具挑战性的几个器形之一。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就其形式来说传炉为传统壶型,至清末曾改为四方传炉,可谓历久弥新。成交价:195.50万其实一把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它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亭匀实属不易。传炉壶难的点在于这四方的浑圆度,在制作时,需要将四块泥片拼合形成,通过匠人对于力度的把控,对于弧线的把握,再将本是尖锐的角度转变为浑厚的浑方弧度。看似简单的弧度,其实考验的是眼与手的同步把控,弧度弯多少,钝角的角度,包括我们四个角的协调以及那种上下收敛的动态趋势。成交价:218.50万
捡漏的机会有,但是需要收藏者有一定的辨别真伪的眼力,这是一门极深的学问,要了解紫砂壶的工艺及发展史、造型特征、泥料特点、艺人风格等等各种知识,需要长久的经验积累。一起来说一下收藏老壶要注意哪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看:不同年代、不同矿脉出产的紫砂泥,颜色、颗粒度及肌理都有所不同。如清后期的天青泥就与历代泥料不同。时大彬制壶所用紫泥料精选纯净,加工细致,不似早期紫砂壶器表那般具有缸坛的粗气。不同时代,人们审美情趣不同,当时的器形也会有各自风格。紫砂艺人的工艺手法即使是同一师傅传授,也会有不同的风格。紫砂器的质地,有粗细之分,一般讲来,名家之作,精工细雕,胎质比较细腻,表面皆较平滑。从出水孔上看,民国以前的壶多数是一个孔的,后来变成多孔,用来隔茶。
老壶经年日久,壶表应有自然的光泽,若经把玩,透出来的光泽温润,被称之为“宝光内蕴”,这种自然形成的包浆是很难清除的,而新器做旧便绝无此特点。因此,真正的古旧老壶都会有这样的外观,而人造的包浆,只要用手指甲剔刮或用开水清洗就很容易脱落的。在紫砂器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陶艺大师的题铭风格亦不相同,所以鉴别时当多加留心。在壶底刻字或钤印章是在明清之际才出现的;而在器上镌刻诗词的风气,则是在清代中后期陈曼生首创曼生壶后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刻制假的印章或镌刻假的题款是最常见的作伪方法之一,在鉴别时,要特别注意印章款识的真伪。印章在清代末年以前,90%是木头章,木头章与石头章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所以章也可以进行鉴别旧壶、古壶与现代壶。师承、新传、作品收藏趋向,也很重要,可以考证风格传承。▲点图看细节「季益顺·光明」
一把壶的气质神韵是极重要的鉴别标准。凡名家之作,由于其极高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巧,自有一股不可模仿的神韵和灵气。老紫砂壶保存不易,可能有些大都不甚完美,有残损,要注意修补拼凑,在鉴定时细致查看。▲点图看细节「王潇笠·扁腹 」
总的来说,在鉴定老壶真伪时,可着重从其泥质、器形、工艺、风格、款识等几方面入手,再收集资料,比对、鉴别。如果不懂,可以多学习多研究多交流,但要谨慎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