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紫砂收藏,对其痴迷者不在少数,从中也诞生了许多紫砂收藏轶事,「奔驰换紫砂」便是其中之一。
这件事还要从顾景舟大师造访台湾说起:
紫砂一直是台湾地区泡茶用壶的主流,上世纪80年代开始,顾景舟大师在台湾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台湾的紫砂收藏杂志,几乎每期都会刊登顾景舟作品的相关报道。1993年,顾景舟先生应邀造访台湾,引起了收藏圈乃至台湾社会的极大轰动。手中藏有顾款壶的人,都希望见一下顾景舟,最好让他看看,自己手里的是否为真作,当时,听说顾景舟要来,玩壶的藏家闻风而动,不到一周,已有3000把紫砂壶,等着他来作真伪鉴定。台湾著名藏家黄正雄先生讲述,高雄有个大佬刘某,听说台北正在主办一个壶艺泰斗顾景舟师生的展览,就开了一辆“大奔”去凑热闹,一看到顾景舟的壶,才知道自己虽然腰缠万贯,却没有一把顾景舟的壶!正巧观众中有一位收藏家,手持一把顾景舟的茶壶——而且刚刚得到顾景舟的权威鉴定。于是,刘某决定,将“大奔”换顾壶。也巧,一个愿买,一个愿卖。交易当场成功,刘某双手捧壶,如得天赐,坐火车回高雄,依然趾高气扬。此事在台湾一时传为美谈。台湾之行顾老也带去他精心制作的两把紫砂壶,分别是双圈壶和虚扁壶:
作为近现代壶艺泰斗,顾景舟作品的市场表现迭创新高,俨然成为了反映紫砂整体行情的风向标、拍场上的标王。设想一下,那位刘先生过去一直未出手的话,那当初以车换壶还算是“捡漏”了。判断一个工艺品到底适不适合收藏,首先我们要判断它是否具有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如果收藏品仅对于藏主个人有意义,就无所谓升值空间;如果收藏品对于社会具有普适性,则会具有相应的升值空间。收藏一件具有明确投资价值的藏品,好处是喜欢它的时候,可以随时上手把玩品味;如果哪天开始喜欢其他类型的藏品,可以出手回血,以藏养藏,如有急事需用现金,也可及时变现,而且很有可能赚一笔差价。既能满足收藏的癖好,又能跑赢通胀,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第1和2点很好理解,要难得之物,才会价高者得,所谓物以稀为贵。第3点则是收藏品为世人所认可的重要依托,也会让藏家、爱好者产生深刻共鸣。如果一件物品没有经过时间检验,并无文化积淀,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要取得广泛认可较为困难。第4点是一件收藏品鹤立鸡群的决定因素,也是同类收藏品区分高下的依据。如果一件物品稀有却丑陋,也不会成为世人公认的收藏品。第5点也易理解,如果一件东西稀有而美观,但保存个两三年就变质,长时间保存都无法做到,就更别说投资了。如果一件物品符合以上五点,就具有升值性、保值性,也就值得作为投资类收藏品收藏。如今市场上具有收藏级的紫砂壶比较少,那么,是哪些因素决定紫砂作品能成为收藏投资之选?优质的紫砂泥料,是一把好壶的基础,要吃足窑火、充分烧结;壶的形状式样,来源于对造型的熟悉深度,取决于自己的精心设计。壶的神态,是通过形象表达散发出的情趣,由内向外,让壶向你诉说,向你表达,这样的艺作才具有生命。形美了,有神了,壶上所有的附件,就都贯气了;一旦贯气,壶的整体,就有气韵了。紫砂壶的形、神、气,依托于紫砂壶艺技巧来表现。技巧固然非常重要,但突兀地炫技,会是一种过犹不及的匠气。紫砂壶作为文化茶器,虚静才是高境,技巧藏起来,化入壶中,才是大家,而不是简单的以技夺人。我们常说一把好壶,嘴和把,不是安上去的,是从壶里长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文学巨匠巴金所说的“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一样。收藏价值而言,作品本身是先决条件,而制作他的人,是赋予作品这些价值的造物者,是口碑的象征。紫砂艺术家,与技术职称、大师头衔没有必然的联系,真正的紫砂艺术家都有以下共性:1.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一流,技艺精湛,不断钻研壶艺;在致敬古人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风格。2.对自己作品有极致的要求,作品产量稀少,而且精益求精,精品率再低,也坚守本心,不走捷径。
收藏级好壶固然吸引人,但价格上也有一定门槛。有的朋友刚接触时,会觉得超出预算,难以接受。这时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对这把壶非常满意,只是价格属于意外,但仍然在你能力范围之内,还是建议收下。收藏级紫砂壶虽然有一定门槛,但它能够保值升值,购入它不是单纯的消费行为,更是投资行为。有些收藏级好壶可能是孤品,可遇而不可求,其价格容易水涨船高,晚出手反而会更贵。当然这是在品质足够好,且自己能负担的前提下。不管收藏何物,投资类收藏都需要理性,需要懂行,是一个弃粗取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