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22 来源:紫砂之家
根据马伯庸小说《古董局中局》改编的网剧蹿红之后,一些行业内的切口、行话也广为流传,例如“掌眼”、“打眼”、“砸浆”、“斗口”等,可以说,这些是只有古董老玩家才知道的专业术语。 有一些刚刚玩紫砂的壶友,看完这部剧很兴奋,就会问紫砂行业中有没有这样的行话呢?
当然有,今天就来给大家整理一下。
光壶
很多壶友一说起紫砂壶的壶型,第一反应就是圆器、方器、花塑器等,偏偏没听说过光壶。
其实光壶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圆器造型讲究“圆、稳、包、正”;方器,“方中寓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廊线条分明。
包浆
“包浆”两字与紫砂壶最是密切,也是最常听到的术语词汇。
所谓“包浆”,其实就是指紫砂壶整体的光泽度,专指经养过后壶表面形成的一层光泽,自然古朴、内敛光华。包浆好的紫砂壶,宛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哪怕只是静置一旁,也是分外的赏心悦目。
它与刚刚入手的紫砂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很多茶客的追求之道,也是手串文玩者的爱好。
茶山
“茶山”一词,可能会让很多人想到云南的茶山,各式茶山、各种山头成就了万般滋味。
其实,“茶山”在紫砂壶里也是一个专业术语,它主要指茶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吸附遗留在壶内的茶迹,我们管它也叫“茶山”。
但紫砂壶的茶山,却并非好物。根据现在的研究显示,茶壶中残留的茶垢、茶山很容易滋生细菌,在泡茶之时带入茶水之中,影响我们人体的健康;再者,积聚的茶山会影响紫砂壶的透气性,从而影响泡茶的效果。
所以我们才会说养壶包浆养的是光泽度,绝非是茶垢、茶山。建议平时泡茶后,及时清理壶具,注意干燥和卫生。
本山
本山即是指宜兴市丁蜀镇的黄龙山,出产最为优质、种类最为丰富的紫砂矿。
本山料的砂性较重,透气性好。泡养时日愈久,表面会产生温润如玉的包浆,富有油性质感,其颜色也会愈发深沉与内敛。这样的泥料玩味十足,它的多变性会带给人把玩的乐趣。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玩家大多钟爱本山料。
明针
紫砂明针是紫砂壶加工成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是最考验艺人制壶水平的一项重要工艺。"光明针"是宜兴紫砂壶成型工序,“明针”表面精加工的主要工具。
紫砂明针俗称”牛角片“,以牛角制者为最佳及最普遍。削刮成不同形状不同厚度用于加工光壶身、壶嘴、壶把、壶盖、筋纹等光润细腻的表面。
先将坯体表面的粗泥粒子,向坯体里挤压,使泥浆浮出,从而形成一细腻的表层,让坯体表面光入明鉴。而坯体内部保持紫砂体表面泥层之下,因未经加工,泥料矿物组成和颗粒的堆积,使坯体内保持紫砂特有的疏松间隙,经过烧制后,则壶体产生一定得气孔。
简而言之,明针可使紫砂壶表面光滑,壶内结构气孔增多,这样的紫砂壶既美观、呈具艺术性,另一方面泡茶也能更好喝。
目数
我们平日里见到的紫砂壶,有些壶体通身细腻,有些则粗糙狂野,这其实是受紫砂泥料的目数影响。
一般而言,目数越小颗粒就越大;反之,目数越大则颗粒越小。
目数,实则是泥料的粗细。在紫砂矿石风化研磨后,会经历筛网筛选的一个环节,而筛网目数就决定着泥料的目数,比如20目、40目、60目、80目、100目或120目等等。
陈腐
泥料的陈腐亦称陈化,古名养土,俗称困料、困泥。即储泥。紫砂矿泥加工工序之一。
开采后的紫砂矿泥,经翻晒、粉碎、风化、研磨、过筛、和水拌匀,制成约宽六寸、长一尺之湿泥块,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气荫暗潮湿处(地窖),需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贮存起来,以改善泥料之性能。湿泥经慢慢陈腐,成为“腐泥”。
其水份得到均匀分布,以利坯料氧化,有机物质可得到充分分解 (腐烂)。
推墙刮底
推墙刮底,对很多新人来说也许并不会陌生,推墙刮底是紫砂壶制作中的一项工序,其目的是为了刮掉壶底的接片残留的脂泥痕迹和接片的不平整,也有一些是为了装饰,或刮掉内壶壁上不均匀的收缩纹。
但刮底往往是不可能刮的很干净,更不能刮的太深,否则用力过度会将身筒顶变形。所以刮底一般只要能够达到清洁、美观的效果就好。
一把做工讲究的壶不仅外观上给人线条流畅、优美、比例协调的感受,打开壶盖里面也是清清楚楚、干净利落。所以看似简单的推墙刮底也是体现工手水平的指标之一。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