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12 来源:紫砂之家
现在常见的紫砂原矿
一、明末清初
明代时期紫砂壶使用的泥料含颗粒状粗砂,泥料的目数为25-30目。到了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在这段时间中,采紫泥矿时并无分类选料,将本山绿泥,中槽泥,底槽泥混在一起,所以制成的紫砂品,成品的色泽取决于如中槽泥成分多者,呈偏红之浓紫色,底槽泥成分多者,呈淡墨之黑紫色,本山绿泥多者,呈偏黄之古金色,传世之明代壶,壶色多为上述这三种颜色。
到了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除了以上之外,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前者较后者粗,也有人将它们统称为梨皮,梨花点清代早期多见,而桂花沙,则在雍正,乾隆时期多见。出窑之土质虽然干粗无光泽,一旦以茶养之,必然变化迅速,明显地由粗涩变成光和不炫的细腻质感,此点是明末清初紫砂胎土的特色。
明中叶创始期的壶是以手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晚明期时大彬创制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已不见指纹,而略留用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处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从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处有时也会这样处理。
李利:《六六大顺》
二、清中期
一般我们所说的清中期也就是指嘉庆开始到咸丰为止,由于那时期窑火已逊,虽然壶的胎骨硬,也因为壶质粗,壶色枯而不润泽,所以常上釉于表面加以装饰,而此时选料筛土较为仔细,段泥:金黄色底泥中夹杂着墨色和赭色颗粒,其间还含着微透明状的鹅黄颗粒,看起来是平着含在其中,而非凸出的砂粒状。红紫砂(泥):泥中夹有少量淡墨色和鹅黄颗粒,胎骨较为松散,泥光艳,色带海棠红,有膏冻之质感。嘉道之时之紫砂,色泽调配较多,无论泥色为黄,褐,紫,其中均夹杂大量黄颗粒,故养成后质感细腻,惟光润感略逊明末清初之紫砂。
三、清末期
也就是同治到宣统。此时紫砂胎土之发展更趋向多元化,调配成黑泥的方法,是此时才开始有的。白泥之传世品,如王东石,何心舟所作,也是此时稀有之物,紫泥中与红紫泥中隐含之黄颗粒较清中期少,朱泥色红不如清中期之色娇艳,质感也较清中期差。
四、民国初期
约1911-1938年,以1920年-1930年是紫砂蓬勃兴盛之期,除了知名艺人所作之紫砂壶,也有一些名人仿古做旧之紫砂品。此时紫泥的胎土,若为名工所做,则泥质优,养之变化快,胎骨坚硬,光泽温润。若是一般普通之壶,则色泽枯燥未脱砂土之气,需养时日久,方可展现出润泽的质感。朱泥壶则胎骨干而色暗红,不若前时之鲜艳。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