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8-02 来源:紫砂之家
中国人最初认识到狮子,大约在公元初期。据中国最早的古籍《竹书纪年》(晋·郭璞著),说是周穆王驾八骏巡游西域,有“狻猊野马走五百里”。郭璞注:“狻猊,师子(狮子)”。而周穆王在位距今3000年左右。
汉代初年成书的《尔雅·释兽》中也有“狻鹿(猊),如猫,食虎豹”。《汉书·西域传赞》、《后汉书》等,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章和二年(公元88年)月氏国(克什米尔、阿富汗)安息国(古波斯)遣使献来师子”等记载。我以为这些文字描述仅提供给我们一个信息,说明在中国人熟悉的虎豹、阿猫阿狗等以外,还有一种神秘的异兽存在,且名之为“师(狮)”。
有学者考证,不论狮子,还是狻猊,都是音译。狮子最初被写作师子,没有反犬旁,不表意,仅仅表音,一看就知道是来自西域国家的发音。不同时代,各地的口音也是在变化的,同样的狮子,在中国的商周时代,西域人读音直接音译成当时的汉语就叫做驺虞,到了战国西域人的读音就被译成了狻猊,再到汉代,狮子这个发音才算流行开来。而当狮子这个词成为主流之后,驺虞就被人们赋予了其他含义,成为了传说中的怪兽。
【东汉双兽】前肢上刻有避邪、天禄字样,辟邪是梵语音译,意思是大狮子,天禄的意思是天之俸禄
大概是南北朝期间,开始在中国盛行的佛教,也带来很多印度、伊朗乃至地中海的动物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经过改编,用来向人们讲述佛教教义,其中就有大量关于狮子的故事。古印度传说佛祖初生时,有五百只狮子从雪山上走下来,侍列门前迎接佛的诞生.。后来,狮子又成了文殊菩萨的坐骑。
《灯下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在降生时,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发出狮子一样的大吼:“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后来当佛祖在印度讲道时,大群狮子都汇聚前来听道,由于狮子拥有了这样先天的能量,这使它具备了强大的力量,因而佛教徒将狮子视为庄严吉祥的神灵之兽而倍加崇拜,也被佛教用作了护法。而作为佛教护法的狮子,自然是石刻造像的主流题材,被安置在佛座前守护。因而,佛教也成为了中国狮子文化传播的载体。
狮子这种大猫在中国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权威、吉庆和宗教的含意,因而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很快就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不仅受到种种礼遇,还被尊之为瑞兽,几乎取代了老虎兽中之王的地位,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狮子崇拜。
中华文化中处处可见到形象各异、风格不一的狮子雕塑、纹样图案。但由于自古真狮子难见,所以中国的狮子形象从一开始就脱离了真实原型,即使到后来有人按真狮子的形象雕塑,反到成了稀罕之物,不招人们待见。
言归正传,来说说紫砂与狮文化的结合。紫砂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门雕塑艺术,由两宋发展到明代,明代文人博古赏玩、醉心茶事、艺文流连的追求,将紫砂艺术带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取材于自然间鸟兽鱼虫、花木瓜果的紫砂花货被开创出来,紫砂花货是对艺术元素进行仿生提炼的一种雕塑方式。
明中期正德年间的供春是为紫砂花货的鼻祖,其后开枝散叶,由明中期到清中早期涌现了众多的花货大家,陈鸣远、陈仲美、陈汉文、项思圣、方衡禄等以高超的制作技巧,将紫砂花货推到了历史巅峰。而清早期,由于几何器型在紫砂壶中的流行,具有优美线条的筋纹器型发展成熟,花货也逐渐的与筋纹器相互结合。此时,已经深入中国朝堂与民间广泛流行的吉庆、乖巧的狮子造型,也由于紫砂技艺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需求开始应用于紫砂器具。
此壶六方,棱角分明线面结合流畅,通体呈深紫红色,泥胎细密坚致,表面细滑光润,烧造技术纯熟,窑温极高。六方平盖塑卧狮为壶钮,捏塑精致,狮子作蹲伏状,鬓毛弯卷,口衔绶带,前爪抱绣球,微微昂首,眉目毛发皆细腻毕现,目光炯炯极富生动。壶身光素呈六方折腰,肩部、腰部线条柔顺,弧度优美自然天成,颈部、底足装饰回纹、莲纹。三弯直方流挺翘,耳把线条乖巧。寓意:厚官进禄,喜事连连,有球必应。
壶身圆鼓呈椭圆形,折肩柔顺,壶流微弯,把手外撇环扣,壶身模印贴饰四组折枝牡丹与夔龙纹,平盖微凸上置大小二狮戏球,捏束生动,形象逼真。朱泥精炼,做工纯熟,整器祥瑞讨喜,大气磅礴。“太师少师”以一大狮与小狮构成,取“狮”与“师”同音,象征官禄代代相传,也有事事如意、有球必应之意。同时狮子古称“狻猊”,被视作祥瑞之物,也是威望与权力的象征,镇邪辟灾,安康吉祥,古人常以“镇宅”或“护佛”。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