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04 来源:紫砂之家
有紫砂书籍或文章,引“方匪一名,圆不一相”句,说出自清人吴骞《阳羡名陶录》。错也没错,但不确切,因会误导读者,以此语为吴骞所言。非也!此语为万历年间宜兴文人吴梅鼎所言,出自他《阳羡茗壶赋》(并序)中。原句:“方匪一名,圆不一相,文岂传形,赋难为状。”只不过此文被吴骞收录到《阳羡名陶录》下卷的《文翰》中。仅此正名耳。
方匪一名,圆不一相,是说紫砂壶造型有千变万化之态。千变万化源于紫砂艺人长期工艺实践,摸索出的紫砂壶桶身独特成型工艺手法:拍打出泥条,凭空无端地,或者围合塑型,或者镶接组合,构筑出器形。像诸如石瓢、掇球、井栏一般的圆器,像诸如树瘿、佛手、松椿这般的塑器(花器),像诸如瓜形、菱花、合菊这样的筋纹器,使用围制成型;对像诸如僧帽、传炉、砖方这类方器,使用镶制成型。
汤鸣皋作品:扁罂
围制成型法。先是将加工好的熟泥料,敲打成厚度一致的薄片,有泥条和泥片两种式样。将泥条放在转盘之上,围成圆筒形状,泥条接口处要处理得不露痕迹。泥条为手工拍打,“厚度一致”,绝非一日之功。当然,当今壶家,也有为证明自己的壶为全手工制作,故意把接缝表现出来,让手摸得出,眼睛看得见的。一般,接缝这个位置,是安装壶把的位置。围制好筒身后,桶的形制,完全依赖两只手和一把木拍子来空间定形:左手四指在圆筒内衬着,右手握薄木拍子,轻拍圆筒上端,旋转放置泥圆筒的转盘,让泥圆筒上口经过不断拍打逐渐内敛。达到一定的空间造型要求后,把用轨车旋转成圆的泥片,用脂泥黏镶于筒口内壁。这个泥片,有个专业术语,叫做底片。为什么叫底片?因这是在做壶底。这部分成型后,将泥筒翻过身来朝上,接着拍打壶身的上半部分:先是四指在圆筒内衬着,泥筒内敛到一定程度,恐怕只能三个指头衬着,达到预定口径尺寸后,用脂泥将口片,俗称满片上好。口片黏好修理平整,一件球鼓形圆空心筒身的毛坯件就制作完成。全手工圆器壶身做法,尽在两手腾空拍打泥筒之功夫中。这是经过千百万次的锤炼后,壶中高手心、眼、手高度和谐形成的肌肉群定型记忆的结果。就如网球高手挥拍和发球动作的心、眼、手高度和谐形成的肌肉群定型记忆一样,越是在有压力下,动作越要到位,动作越不能变形。
镶制法是方形器的基本技法,比如四方、六方、八方等等。先备好泥路丝。这很像个外文单词。泥路丝是一种具有一定规格的长泥丝,用熟泥制作,通常宽1-1.5厘米,厚4厘米,长25-30厘米。泥路丝即为方器成型准备的长泥条。将泥路丝料切成一个个方形泥块,再将方泥块打成泥片。这有点像全手工包水饺和面做面剂子,用擀面杖擀饺子皮。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拍打,后者是擀制;前者是方形,后者是圆形。然后按器皿设计要求的尺寸,配制样版。样板一般是先用金属片或者塑胶片做好的。把样板放在泥片上照样裁切。裁切好后,按规格用脂泥镶接黏合在一起,并不断校正,达到方器的外观要求。
好的筒身,是壶家“心、手、眼功夫”和“审美追求”的完美缠绕,如DNA的两条右旋但反向的链绕同一个轴盘旋而成上升螺旋般,那是壶胸怀和壶气象,是壶家方中寓圆,圆中见方,完成的长物(本乃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哲学:虚怀若谷。
展开剩余全文
精品推荐 更多>>